【追寻红色足迹 感悟光辉历程④】“重庆走出的十大红军高级将领”之一 :杨克明故居

(修葺一新的杨克明故居)
长寿区云集镇青丰村二组,原为四川省涪陵县云集乡(又名罗家庙)所辖。是“重庆走出的十大红军高级将领”之一,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33军政委、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委员、第5军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烈士的故居所在地。
(杨克明)
杨克明,本名陶树臣、陶正,1905年2月15日出生。父亲陶银山,早年给地主帮长工,受尽剥削和压迫,后自耕少量土地,兼营小布生意,靠种田、经商养家糊口。
杨克明7岁时开始在云集乡下庙私塾发蒙读书,后去江家小学读高小。后因几个弟弟先后降生,家计日窘,只好中途辍学在家。杨克明的老师认为杨克明聪颖好学,便去陶家劝学。父亲见老师来劝,不惜借钱让杨克明去涪陵县城的省立第四中学就读。
在涪陵省立四中,杨克明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参加学生运动,先后加入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回到家乡与邻近的一名青年女子魏俊淑结为夫妻。不久,离家去丰都县城和高镇等地,化名洪涛尔,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党的活动。
“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发生后,杨克明被迫从丰都返回家乡云集,在云集、大柏树一带,发动农民群众开展武装斗争。与青年农民刘绍尼、冉荣樵等组织起一支30多人的农民武装,在云集、中心等乡组织建立农民协会,打土豪、除劣绅。当时的中心场有个恶霸地主黄汉清,依仗势力霸占一位贫苦农民的女儿,杨克明得知这一情况后,组织农民武装杀掉黄汉清等6条“害虫”,为民除了祸害。
(杨克明早期参加会议的签名)
杨克明组织的农民武装斗争,引起反动当局的震惊。涪陵当局派出反动军警在云集及其附近的一些场镇张贴“通缉令”,四处“捉拿共匪洪涛尔”,并包围杨克明的家。在乡亲们的帮助和掩护下,杨克明逃离险境。
杨克明离开家乡云集后,隐蔽在涪陵、丰都等地从事党的地下活动,后参加四川省二路红军任中队长。1932年任中共梁(山)达(县)中心县委书记,与王维舟等一道组织川东游击军。1933年,川东游击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3军,杨克明任政委,参加红四方面军的反“围剿”斗争。1935年底,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底,参加西路军,任红五军政治部主任,西渡黄河转战河西走廊,攻下甘肃省高台县。受到反动军阀马步芳、马步青七倍于我的敌军包围。杨克明与红五军军长董振堂等率领全军将士孤军奋战七天七夜,大多壮烈牺牲,杨克明牺牲时年仅32岁。
(位于甘肃省高台县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里的杨克明纪念亭)
杨克明离开家乡云集参加革命后,只是1932年7月,带领队伍路过家门时,回过一次家。同妻子魏俊淑及家人见过一次面,一道吃了一顿饭,给年幼的儿子取名叫陶森林,便离开家。直到1937年元旦(正是杨克明所在的西路军占领高台县的日子),魏俊淑收到久别的丈夫杨克明的一封来信,谁知这封信竟成为他们的永诀。
由于参加革命后多用化名,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魏俊淑和陶森林在各级党委和政府帮助下,才终于知道杨克明的情况,并收到杨克明的《烈士证明书》。
2013年,杨克明故居被列为第四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6月28日,杨克明故居陈列馆正式开馆,并入选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区委党研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