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长寿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于区政协第十六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258号提案关于推动长寿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建议的复函

李松林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长寿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101号)收悉。我委高度认可您提出的相关建议,积极联动区科技局、区商务委、区人力社保局、区司法局共同研究推进,现答复如下。
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自出席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民营经济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2月21日,市委书记袁家军在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强调要以超常规举措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民营经济创新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长寿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始终坚持把民营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和重要力量,坚持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先后召开投资重庆·“渝商兴渝州”系列活动暨2025年长寿企业家新春恳谈会、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等,推动民营经济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但正如您所提,长寿区民营经济在发展中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在提振消费、科技创新、金融融资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结合您提出的建议,现将我区民营经济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聚力经济提质增效
1.深化体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一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引领,全力推进各领域改革事项落地落实,2024年新增国家级改革试点7项,特殊工时改革经验当选“2024中国改革年度案例”并获全国推广。二是制定印发《长寿区政银企对接机制工作方案》,开展服务重大项目融资专项行动、金融支持“四链融合”专项行动、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培育专项行动、服务绿色低碳孵化专项行动、服务普惠金融扩面降价专项行动,进一步优化完善金融联席会议、政银企信息共享、惠民利企政策直达服务等制度机制,目前融资需求清单已对接项目496个、对接率100%,投放金额48.87亿元。三是持续破解中小融资瓶颈,制定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成功授信经营主体144家、1.5亿余元。
2.释放消费潜力,激发市场活力。一是添力赋能消费新引擎,大力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我区绿色家电、3C数码、家装厨卫等以旧换新实现交易超4万笔,销售额近1.5亿元,销售额补贴2300余万元。二是着力优化消费新场景,推动世纪广场、金科美邻汇等商圈提质升级,规划5个夜间经济示范区点位,大力实施夜市创业补贴,营造我区夜经济“巴渝味、烟火气”新图景,其中“光合梦工厂”夜市日均客流超5000人次,营业额10万元以上。三是丰富多元消费新供给,围绕“吃住行游娱购”旅游要素迭代升级,开发具有长寿辨识度的特色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重庆凯年食品有限公司“年润腊味”成功获批重庆第八批老字号,怀达食品有限公司成立血豆腐行业协会。四是全力培育消费新业态,急两用项目应急周转场建设完工,菜鸟农业产地上行枢纽中心(西南)成熟运营,汽贸城二期一标段建成投运,智慧物流中心区域分拨中心统仓共配每日发运量12万单,义乌小商品城(重庆)数智产业园供应链再次招引18家产业供应商、供应链企业、国际贸易生态企业及跨境电商经营主体入驻。2025年一季度,我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65.8亿元,同比增速6.1%。
3.强化科技赋能,推动产业升级。一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科研项目“揭榜挂帅”攻关项目、区级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专项,将区级重点研发项目超过80%的资金投向企业,实现创新需求与技术供给“双向奔赴”。二是构建财政支持、平台赋能双向支撑体系,出台引育优质经营主体若干政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专项扶持办法等政策,与武汉工程大学等联合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开展人员选聘、经费使用等工作,推动科研成果就近就地转化。三是建设创新平台集聚、营造创新氛围,建成长江低碳产业研究院等10个产学研协作平台,集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数量位居全市第3。2024年长寿区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位居全市前列,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03.6%。累计培育民营高新技术企业235家、科技型民营企业1348家,分别占全区总量的85%和90%。
4.扩大开放合作,拓展发展空间。一是实施“百团千企”国际市场开拓计划,帮助企业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扩大贸易增量。加强外贸“订单+清单”监测预警管理,助力22家外贸企业获得专项补助1064万元,实现外贸进出口95亿元。二是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千信集团千亿级智慧供应链及产业基地贸易额达400亿元。加快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建设,复制推广创新成果75项、改革经验21项。三是实施外资企业行政服务管家、圆桌会议制度,开展“三送一访”,2024年度实际使用外资1336万美元、增长21.8%。2025年一季度克服“关税”影响实现进出口总额21.1亿元。
二、聚力民生共建共享
1.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美丽乡村。一是继续推进新型城镇化,编制总体城市设计暨城乡风貌整体规划,扎实推进4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建设,28个老旧小区改造全面开工。二是持续推进乡村经济建设,强化各镇联城带村能力,重点做好“强镇带村”试点,持续探索组建镇级“强村公司”。聚焦重点领域突破,鼓励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民闲置房屋,做好多种经营主体参与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三是加快建设巴渝和美乡村,新建四好农村路45公里,改造农村户厕1000户,整治农村黑臭水体46条,和美乡村建设达标率超60%,建成市级巴渝和美乡村示范村5个。
2.兜牢民生底线,提升幸福指数。一是提高教育医疗质量。成功引进开办长寿华师学校,新设立公办学校5所、增加学位3330个,创建全国、全市德育品牌学校5所,新增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加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组建2个医疗共同体、3个区域医疗次中心,区人民医院建成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长寿分院,区中医院建成重庆市中医药学院附属长寿医院,区疾控中心成功创建二级甲等疾控机构。二是稳步提升养老保障水平。先行试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筹资和待遇水平双提升机制改革,利用集体经济组织收益补助参保缴费惠及1.5万人。增强养老基础建设实力,建设兴隆和鹿坪老年养护院,新增480张床位,争取专项资金为全区20家公办养老机构增配828张护理床位,公办养老机构护理床配备达到100%。三是切实兜底民生住房保障。持续推进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截至目前,我区存有公租房10946套、保障性租赁住房10646套,同时建设配售型保障性住房轮候库,大力推进公租房租转售,民生住房保障坚实有力。
3.夯实稳岗基础,促进社会稳定。一是产业发展与“就业扩容”联动。聚焦失业保险援企稳岗,延长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落实降费为企减负,“免申即享”为6000余家企业减负1571万元。为各类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发放吸纳就业补贴、社保补贴等各类资金2342万元。二是保障重点与“就业稳定”结合。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长来长,建设就业见习基地100家,发布见习岗位391个。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实施促进农民工就近就业三年行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4.89万人。三是创新创业与“就业增效”结合。健全创业保障制度,为有融资需求的创业者发放创业担保贷款924万元。开展“长创常新”创新创业促进行动,建成市区两级创业孵化基地3家、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2家。四是技能提升与“产业提质”结合。开展3个“3+”职业技能培训,推行“岗位+培训+就业”“用工企业+培训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紧缺工种目录+培训机构目录+培训补贴目录”3个“3+”组训模式,就业重点群体培训占比100%,重点群体培训就业率为42.3% ,实现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促产业的良性互动。
三、聚力风险防范兜底
1.防范化解风险,守住安全底线。我区聚焦保交楼(房)、地方政府债务、地方金融机构监管、打击非法集资以及对美经贸斗争等重点领域风险,采取强力措施、强化处置责任,牢牢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风险、不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目前,已完成恒大湖山半岛、实地常春藤、金科集美文苑、碧桂园璟溪府、香堤澜湾、泽京铂宸等项目2272套已售住宅交付销号,非法集资存案化解率达到100%,未发生政府性债务违约、金融机构重大违规违法案件等情况,全区经济金融安全总体稳定。2025年一季度,实现对美贸易额1.74亿元、同比增长53.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9%、增速全市第1,规上工业总产值420.6亿元、规模全市第4。
2.强化法治保障,优化治理效能。一是提升市场“廉实力”。着力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归集区级公共信用信息超510余万条,形成清廉高效的信用数据服务体系。落实2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构建“政务承诺+信用履约”监管机制,2024年兑现各项政策减税11.27亿元。二是整合执法“新动力”。聚焦涉企执法监管检查事项多、频次高、分散性强和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影响较大等问题,积极探索“长亲不扰”涉企执法监管新路径。突出政企互信,推行“一张单”信用承诺。根据企业类型和行政执法监管风险评级,制定入企执法检查重点事项,试点企业迎检频次降幅超60%,节约企业迎检时间和精力接近50%。三是产权保护“增实力”。开展“检察护企”专项行动,惩治侵犯企业合法权益案件59件93人,追回并发还被害中小企业商户钱款110余万元。加大对民营中小微企业新质生产力创新保护力度,在园区设立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联络站,将检察服务搬到企业“家门口”。与四川省广安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协作,联合印发知识产权重点保护名录,长寿区13件重点商标、地理标志、高价值专利纳入首批合作保护名录。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全市深入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部署要求,协同发挥有效市场、有为政府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强化政策引领,提升服务质效,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此复函已经重庆市长寿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杨一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反馈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长寿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5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