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 建议提案办理 > 政协提案办理

重庆市长寿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关于政协重庆市长寿区第十六届委员会第一次 会议第64号提案的复函

日期:2022-06-06

长寿区知联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引导返乡农民工就业,助力乡村建设的建议》(第64号)已收悉。我委高度重视,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一是补齐补强乡村基础设施。推进基础设施网络化,2021年我区新建“四好农村路”80公里,全区行政村道路通畅率、村民小组通达率、4G网络覆盖率、光纤通村率均达100%,村庄燃气普及率达80.15%。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成“一村一室一证”标准化卫生室206个,改善19所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提档升级村级综合文化中心30个,建成乡村文化“超市”19个,全区221个行政村全部配备文化体育广场、农家书屋和村级养老设施,年均开展活动100余场次。

二是做优做美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工作体系,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行政村全覆盖,建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72个。大力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资5.1亿元建成街镇污水处理厂30座、提升改造污水处理设施17座,投资1.5亿元整改街镇污水管网73.2公里。整村推进“厕所革命”,累计改造农村户厕2.5万余户、建设农村公厕68座,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8%。开展“五清理一活动”综合试点,纵深推进无人居住废旧房屋清理、蓝棚顶清理等试点工作,投入衔接资金660万元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推进“村庄清洁行动”常态化,建立村庄清洁四级评比体系,创新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拉练活动,区、镇(街道)、村、组每月分层分类开展村庄清洁示范评比,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二、关于农民工返乡就业方面

近年来,我区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农民工稳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精心组织,强化落实,确保农民工稳就业目标完成和就业局势持续稳定,让农民工在就业创业、创造美好生活中提升“成就感”。全区现有总人口87.7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9.45万人,农村劳动力33.95万人,农民工外出务工26.5 万人(其中,脱贫人口外出务工6725人)。在转移就业的农民工中,区内务工11.7万人,区外务工14.8万人;在区外务工的人群中,重庆市内务工约9.5万余人,赴云贵川等地务工2万余人、赴长三角务工1.8万余人、其他地区1.5万余人。

一是多层次提供就业帮扶。完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借助“重庆智能就业”小程序、“长寿就业”APP和“长寿就业创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实现农民工线上求职招聘、线上政策办理。线下定期组织开展“春风行动”“农民工专场招聘”系列就业服务活动和“车站归途服务行动”“院坝联谊宣讲行动”“场镇招聘对接行动”等,促进农民工人岗对接,助推就业。疫情期间对集中出行的农民工提供直达护送包车10台次,帮助出行200余人,同时巩固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的农民工返乡返岗复工“点对点”服务保障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区内400余名农村劳务经纪人作用,完善脱贫人口稳岗就业措施,深入返乡农民工家庭走访、宣传就业创业优惠政策、精准提供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工就业增收。

二是多渠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实施农民工素质提升工程,结合农村转移劳动者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技能素质、岗位需求等实际情况,建立“以需定培、以培供需”的培训模式,因材施教分类开展各项培训。

三、关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方面

(一)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我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和品牌强农,着重以强化政策资金扶持、推动产业提质增效、鼓励农业品牌认证、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及加大品牌农产品宣传营销等措施为抓手,打好农业品牌组合拳,助力乡村振兴。一是“两品一标”多点开花,亮点纷呈。有效期内绿色食品82个,认证有机水产品13个,产品个数占全市有机水产品个数的87.5%,产量占全市的73.7%。“涪陵青菜头”成功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我区9个街镇纳入“涪陵青菜头”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地域范围。二是“重庆名牌农产品”蓬勃发展。我区累计获评“重庆名牌农产品”48个,2021年新增12个,涵盖了粮食、蔬菜、水果、食用菌、水产品等多个门类。三是“名特优新”农产品规模初现。我区长寿柚、长寿血橙成功纳入2019年第四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该名录中。四是“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实现新突破。2020年,长寿鳙鱼成功纳入重庆市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第二批)名录,实现了“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零的突破。五是“自然长寿”区域品牌逐步唱响。对外发布“自然长寿”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完成长寿柚、长寿橘包装设计并全面推广使用,制定完善区域公用品牌管理办法,启动四大主导产业的商标注册。六是各类农业品牌多点开花。成功申报长寿血豆腐制作工艺、长寿薄脆制作工艺、长寿湖鱼面制作工艺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培育“重庆老字号”品牌5个,2021年新增1个。

(二)推进特色产业发展。一是做精产业体系。深入推进“六个十万工程”,做强“1+4+N”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粮食产量稳定在33万吨以上,“柚橘鱼蛋”主导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禽蛋和有机水产品产量居全市第一。荣获重庆市首批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园区,创建市级“一村一品”示范镇村12个。二是做强生产体系。启动实施市级“千年良田”工程,实施高标准农田和宜机化整治4.5万亩。推广补贴农机具1389台,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52.8%。三是做优经营体系。构建土地入股、股权化改革、土地流转、务工用工、全程服务等利益联结模式,培育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680家,认定致富带头人54名,培育高素质农民2610名。

四、关于完善返乡就业创业政策支持方面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扩大人才数量。实施“雁归兴乡”计划,建立返乡人才信息库,累计回引人才1.5万余人,为每个乡村振兴试验示范村增配1名返乡人才。招聘基层医疗卫生、农林水利、文化旅游等领域急需紧缺人才108名。二是优化人才结构。举办全区领导干部、基层干部、农技人员乡村振兴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开展新职业技能培训511人,锻造“一懂两爱”三农工作队伍。全面实现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实现年龄、学历“一降一升”目标。三是提升人才质量。创新实施“人才回家”三促进、“领头雁”三帮扶、“产教互动”三融合行动,选派科技特派员40人,引进推广新品种48项、新技术76个;基本建立区、街镇、村(社区)三级创业服务体系,发放农业项目创业担保贷款9539万元,开展人才交流、讲座等50余场。

(二)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一是按照“政府+运营商+服务商”三位一体的原则,整合益农信息社、农村综合服务社、便民服务社建设内容,开展农产品、农资及生活用品电子商务服务。通过“渝益农”“渝邮惠”公众号和邮乐网平台等电商平台进行宣传销售,上线农特产品100多个,累计实效销售额30余万元。组织长寿区所内益农信息社参加由重庆市农业农村委主办,重庆移动12582基地承办的2021年农民技能手机线上培训,提升农民线上销售农产品的能力。通过区农业农村委的推荐,长寿柚上架“渝益农”平台销售,同时通过益农社平台及重庆移动营业厅进行推广。二是策划组织长寿晚熟柑橘线上品果采摘节暨本土新媒体达人直播推介活动,通过组织本土达人、新媒体创作者走进长寿晚熟柑橘种植基地,通过航拍、短视频、现场网络直播等方式对长寿晚熟柑橘进行宣传推介,以进一步扩大“长寿橘”品牌知名度,提升长寿晚熟柑橘的品牌价值,唱响“自然长寿”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三是组织我区“长寿柚”农特产品参加重庆农产品电商销售帮扶行动计划冬季发布暨全市“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进活动,推广宣传我区农特产品。四是加强我区电商人才培训,委托重庆市长寿区栋梁职业培训学校、1023网创基地在菩提、石堰、云集等镇开展电商培训,培训200余人次。

此复函已经殷道川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填写在回执上寄给区政协提案委,以便进一步改进工作。


重庆市长寿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2年5月31日

联系人:余娟

联系电话:40248796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