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纪念日。毛泽东在上世纪60年代作出了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在中国中西部的十三个省、区进行一场以备战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工业和交通建设,即“三线建设”,“三线建设”奠定了长寿工业发展的基石。为激发全区人民传承和发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为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中国长寿城贡献力量。即日起,长寿区融媒体中心推出“追忆‘三线建设’” 传承红色基因”栏目,敬请关注。
“三线建设”是中国西部开发史上一部气吞山河、波澜壮阔的史诗,其对中国西部乃至整个中国社会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历时10余年的“三线建设”在长寿工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川维、川染、长风、川东脱硫总厂、江船厂等大中型企业相继落户长寿,一个个工业企业在这片膏腴之地生根发芽,带动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长寿工业大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石,至今仍产生重大影响。
重大的战略决策
“三线建设”是1964—1980年间,中国在中西部地区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目的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这是中国经济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其规模可与抗战时期的沿海工业内迁相提并论。
1964年8月,国家建委召开一、二线搬迁会议,“三线建设”拉开帷幕。会议提出要大分散、小集中,少数国防尖端项目要“靠山、分散、隐蔽”(简称“山、散、洞”),有的还要进洞。在1964—1980年期间,国家在三线地区审批了1100多个中大型建设项目,大批原先位于大城市的工厂与人才进入西部山区。1973年,国家明文要求重点建设贵阳、重庆、安顺、绵阳四个重点城市,后来成为全国三线企业的核心。
“‘三线建设’是长寿工业继‘一五’计划之后的又一个重大发展机遇期。长寿工业发端于60年代的四川维尼纶厂、四川染料厂、川江船厂、长风化工厂、长寿化工厂等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三线建设企业。”区经信委副主任邵铭杰告诉记者,崛起于重庆直辖后的长寿撤县设区,逐步形成重庆市晏家工业园区、重庆(工业)化工园区和长寿街镇工业走廊“两园一廊”工业发展格局,在此基础上,整合升格为国家级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市级长寿高新区。
邵铭杰说,在此基础上我区积极融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材料高地。2023年,全区预计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1570亿元,增长5.8%,工业增加值增速8%以上,工业对GDP的贡献率保持在50%以上。预计今年全年工业投资180亿元、增长13.4%,为后续工业经济发展增加强劲动力。
显著的建设成就
四川维尼纶厂是20世纪70年代成套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建设的全国四大化纤项目之一,是全国唯一以天然气为主要原料生产化工、化纤产品的特大型企业。为了充分利用重庆地区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党中央决定,在重庆长寿县(今重庆市长寿区)新建四川维尼纶厂,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维尼纶短纤和甲醇、聚乙烯醇等化工、化纤产品。
1973年5月,四川维尼纶厂同法国斯贝西姆公司签订“醋酸乙烯甲醇联合工厂”合同;1974年6月,与日本可乐丽公司和西日本贸易公司签订“年产4.5万吨聚乙烯醇成套设备”合同。该厂整体设计38个单项工程,7项主要装置从法国、日本等国引进,其余31项由国内配套。1974年8月,四川维尼纶厂破土动工;1979年12月,全流程一次投料试车成功,于1983年7月1日正式生产,为我国开辟了天然气化工新基地。
火热的“三线建设”浪潮在长寿大地逐渐拉开序幕,除了四川维尼纶厂,建设者们在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怀着为国家争光的雄心壮志,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干劲闯劲,克服重重困难,勇于创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骄人成绩。
长寿最早建立的三线企业是四川染料厂。1965年7月15日,四川染料厂筹备处由南京燕子矶迁到长寿古佛公社三坪大队,1966年2月动工兴建,1979年2月第一期工程竣工,1984年12月全部建成投产,总投资1.39亿元。
1967年10月,长风化工厂在复元公社铁厂湾兴建,1974年投产,投资3500万元。以光气、芳胺为主要中间体,生产有机精细化学品和复杂化合物,并提供光气化反应等加工服务。
1969年,国家六机部下属的长虹机械厂和陵江机械厂,分别在古佛公社古佛大队和城西三段石兴建,但由于种种原因,均于1972年停建。
1970年7月18日,中国长江轮船总公司川江船厂在晏家公社渡口大队邹家沱兴建,1980年12月投产,总投资3100万元,年造船16500吨,修船36艘,并能承造1200吨航海货轮。
1973年12月26日,四川省革委会基本建设委员会决定,四川维尼纶厂在长寿县晏家公社古石拱大队朱家坝地区建设,1974年8月30日动工,1983年投产,总投资10亿元。
1973年8月,长寿卧龙河气田试产。同年10月,四川石油管理局石油沟气矿由巴县安栏公社迁入长寿云台公社。1980年12月,在海棠乡石桥坝成立四川石油管理局川东脱硫总厂,承担川东片含硫天然气、凝析油加工,生产净化天然气、硫磺、焦亚硫酸钠、汽油等,年净化量占全川50%。现为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重庆天然气净化总厂。
不朽的“三线精神”
原川维厂党委书记兼厂长张黎群在川维建厂50周年之际写的文章中有一段话:“在重庆那个谈热色变的火炉地区,夏天连板凳都烫屁股,雨季则狂风骤雨吹石拔木,冬天室内外又一体化地奇冷。1976年大年初一,基建战士们都在工地上过年,大家唱跳欢喜,我也乐极而歌:斗走严冬赢得春,挥舞铁臂创业新。踏平群山四海撼,举塔碧霄九天惊。高温低头雨让路,汗水泉涌可飘舟。寄语吴刚莫敬酒,建成川维再登楼。”
正是这种忘我拼搏的奋斗精神,建设者们在水冷草枯的荒山野岭中从零起步,一榫一卯、一砖一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三线建设”这个漫长的征程中,建设者们在为国家创造巨额物质财富的同时,还留下“艰苦创业、敢打敢拼、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三线精神”。
峥嵘岁月,如歌如画。建设大三线,让长寿拥有了一大批新建、迁建和扩建企业,拥有了一大批与之配套的科研机构等,为长寿注入强大的“科技创新基因”。
进入新时代,长寿区委、区政府依托长寿经开区、长寿高新区两大平台,以聚焦高质量、发力供给侧、推进智能化为抓手,全区工业经济总体稳中有进,加快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区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全区确定“打造世界一流园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材料高地”的战略目标,提出加快构建“1+3+2”产业布局,园区和各部门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战略部署,立足产业基础,融入全市“33618”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全力做好产业规划、招商引资、企业培育、项目争取等各方面工作,不断强化全链条协同发展,着力提升产业集聚效应、迭代效应、创新效应。
如今,长寿作为重庆市同城化发展先行区、国家首批环都市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西部地区重要的钢铁和综合化工基地,拥有国家级长寿经开区和市级长寿高新区,入驻企业近1000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27家、跨国公司64家、上市公司63家,依托重钢、川维、巴斯夫等龙头企业,构筑起钢铁冶金、化工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消费品“5+1”产业集群,获批欧洲重庆中心新材料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产值占重庆四分之一。记者 李杉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