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长寿区生态环境局关于2024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履职情况的报告
根据《重庆市推动职能部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渝环〔2023〕120号)有关要求,现将2024年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履行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成效
(一)守青山、护绿水,城乡大美格局进一步显现。环境更优质。长江干流长寿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龙溪河、御临河、桃花溪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城乡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双100%。2024年空气优良天数达313天,同比增加4天;PM2.5年均浓度为34.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7%。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工业固危废处置能力持续位居全市第一。森林覆盖率超过50%,水土保持率达75.65%,生态质量指数(EQI)增长0.08,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断提升。城市更宜居。成功创建市级生态文明示范镇5个、宁静小区19个,桃花溪成功创建全国幸福河湖,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1.38%,城市绿地率提升至40%,建成城市湿地公园和城市森林公园23个,获评“中国气候宜居城市”。乡村更优美。以创建巴渝和美乡村为牵引,全面“清零”农村黑臭水体,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卫生厕所普及率69%、90%以上。打造长寿慢城市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范例区、龙溪河流域美丽乡村示范带,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4个、巴渝和美乡村3个、市级美丽宜居村庄62个。
(二)抓改革、重服务,绿色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系统重塑发展空间。实施全国首批“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试点,划定170.8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和25个环境管控单元,服务重大项目精准落地;同时,长寿经开区规划环评入选生态环境部温室气体排放环境影响评价典型案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持续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和钢铁、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协同减排挥发性有机物1600余吨、氮氧化物1.5万余吨,提前两年完成“十四五”大气污染物减排任务,全区单位GDP能耗下降5.2%。实施重钢千万吨产能绿色智造升级等节能降碳技改项目32个,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增至73个,高新技术企业净增48家,全社会R&D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碳市场活力持续增强。全区纳入碳市场企业增至41家,完成减碳履约927余万吨,履约金达2.05亿元,均位列全市前茅。清洁生产审核创新国家级试点以及近零碳园区试点、碳监测评估试点、新污染物监测等市级试点加速推进。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快形成。开展以节约型机关、绿色社区、绿色建筑、绿色出行等为重点的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创建节水型单位140家、节约型机关59家。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加快推进。充分挖掘明月山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的空间价值,形成“生态地票”助力明月山生态修复,累计完成矿山生态修复225.94公顷,矿山修复案例入选《全国矿山生态修复多元共治二十大典型案例》。
(三)强基础、守底线,生态环境安全防线持续巩固。沿江环境风险防范更加坚实。建成全国领先的危化品船舶洗舱中心和专用船舶废弃物接收处置码头。长寿经开区建成数据全集成、监控全覆盖、值守全天候、应急联动一键响应的应急防范管理体系,守牢长江生态环境安全防线。基础设施建设更加牢固。长寿经开区作为西部地区唯一入选化工园区突发水污染环境应急事件“一园一策一图”国家级试点,着力构筑全覆盖、多层级的环境防范和应急处置体系,五级水污染防控系统拦截能力达167万立方,危险废物年处置能力突破100万吨,位居西南前列。新增6个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组建13支、300余人的专业应急队伍,夯实环境应急处置救援保障能力。环境安全监管更加有力。紧盯“一废一库一品”环境高风险领域,完成155家企业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备案,排查整治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企业环境风险隐患2051个;成立全市首家“检察院+园区+环保”驻园区检察工作站,依法查处环境违法案件24件,处罚金228.3万元,协同公安查处环境违法犯罪案件1起。成渝生态共保共治更加紧密。与广安市联合申报大洪湖跨界水生态修复实施项目,定期开展水污染联合执法和“治气”攻坚交叉督导帮扶,在邻水县跨界断面处与广安共建全市首家应急物资储备库和应急监测实验室,于今年11月会同广安市、渝北区在全市首次开展御临河流域川渝跨界突发环境事件联合应急演练,获市级层面高度肯定。
(四)办实事、惠民生,突出环境问题治理有力有效。配合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扎实有力。前两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市级督察、长江经济带警示片反馈问题均已全部完成整改,第三轮督察交办的79件群众投诉件全部办结,无负面典型案例被通报,重点案件和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较上轮督察分别下降58%和56%。《督察报告》反馈的5个具体问题已整改完成2个,其余3个问题正有序推进整改。群众信访问题高效化解。妥善解决群众生态环保合理诉求,累计受理各类污染信访投诉及污染事故纠纷调处890余件,投诉量年均下降10%以上,问题查处率、办结率、回复率均为100%,公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提升至90.86%。有效化解小康动力公司臭气扰民重点信访问题,“治理重复信访、化解信访积案”专项行动获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民生实事交出满意答卷。在菩提、凤城、渡舟、江南、晏家等5个街道设置20个腊制品集中熏制便民免费服务点,实现城区腊制品集中熏制全覆盖。出台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简易调查制度,对未发现土壤污染的农用地、未利用地转为“一住两公”用地采用简易调查程序,调查时间缩减到3日内,调查费用缩减归零。投入专项资金704万元,完成27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惠及群众5000余人。
(五)提能力、促转型,生态环境智治体系提速赋能。生态环境感知能力持续增强。19个街镇空气环境质量微站,31个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2个区域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15座城镇污水处理厂、2座村级污水处理厂、2座工业污水处理厂、65家重点企业污染物在线监测系统、23个饮用水源地在线智能监测监控系统、12个大气高空瞭望系统全部接入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实现大气、水环境监测和应急监控感知资源全覆盖。生态景观核心业务实化细化。梳理KPI指标10个、汇聚城市运行体征指标383个、绘制水质评价五色图1张、流转高频事件3693个,接入水环境“区县画像”,实现水环境治理“一屏可视”。“巴渝治水”“巴渝治气”“巴渝治废”三大市级应用全数实现三级贯通并投入实战运用,存量应用全数纳入全区数字底座,初步实现联网共享、数据通达、融跨处置。特色子跑道成效初现。自主开发上线“大气污染防控”数字应用,重塑大气环境生活源、交通源、工业源、问题管控等8条跑道流程图,实时对大气污染全天候监测预警和精准处置,自今年运行以来,日均烟雾类污染得到有效管控,推动全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六)建机制、谋长远,推进美丽重庆建设的实施体系逐步健全。迭代升级构建长寿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暨幸福城市美丽乡村建设“16742”工作体系,锚定在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上当先锋打头阵总体目标定位,努力在生态环境治理、生态系统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城乡风貌整体提升、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超大城市“大综合一体化”生态治理能力提升上展现“六个新作为”,围绕七个方面打造一批全市前列、具有长寿辨识度的重大标志性成果,着力健全“贯彻落实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幸福城市美丽乡村重点目标任务清单”及“重大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平台”等四个政策体系,建立“清单制+责任制+考核制”和“赛马比拼+典型案例”两个全过程跟踪评价体系,不断巩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环保大格局。
二、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还需加力。目前我区钢铁、水泥、火电等高能耗的传统企业占比较高,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运输结构“偏公”问题依然存在,企业转型升级推进缓慢,技改项目中节能降碳升级改造项目占比仅30%,地区能源消费总量每年保持在1000多万吨标煤并呈逐年增长态势,能耗、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居全市首位。
(二)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仍然有差距。水环境方面,桃花溪水质改善还不稳固,尽管年度平均水质达标,但部分月份还存在水质超标问题;张巴河、打渔溪、双龙河、焦家河水质常年较差,长期为Ⅳ类—Ⅴ类。大气环境方面,受工业体量大、污染物排放量大影响,叠加我区地形及气候条件,空气质量面临PM2.5超标和臭氧超标的“双重压力”,对标优良天数321天、PM2.5控制在34微克/立方米的年度目标任务,形势不容乐观,且空气质量在全市横向比较不占优势,“生态报表”中空气质量指标难以晋档升位。
(三)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还需加快。城乡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突出,城镇排水管网缺失、破损、混接错接亟待进一步排查整治。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意见反馈的港联装卸有限公司鳝鱼尾码头问题仍需深入治理,华胜化工地下水依然超标,环境风险隐患突出。部分农村黑臭水体无外源来水、自净能力弱,仍存在水体内养鸭、洗衣等情况,导致黑臭水体易出现返黑返臭,且部分街镇动态排查制度不完善,部分黑臭水体未及时上报治理。
(四)环境风险防范形势依然严峻。我区作为全市重要的新材料和综合化工基地,危化品运输量逐年递增,每年达200万吨以上,水路、陆路运输环境安全风险较大。重要河流及偏远街镇区域尚未配设环境应急物资点、库,以“时间换空间”的应急体系亟待完善。部分闲置地块未得到有效管控,跨区域非法倾倒、填埋建筑垃圾、固危废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依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任务艰巨。
三、下一步工作
(一)扎实推进美丽重庆建设目标任务。打表推进幸福城市美丽乡村建设56项主要指标、4个重大清单、44项重点任务,纵深推进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攻坚战,深入实施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持续开展重点河湖治理修复。坚持以降低PM2.5浓度为主线,大力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强化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控治理,加快“无废工业园区”建设,巩固提升危险废物监管能力、利用处置能力和环境风险防范能力。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抓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实施,完成1.57万亩“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2025年,长江干流长寿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市控及以上断面水质优良保持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PM2.5年均浓度均达到市级考核要求;重点建设用地、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分别达到100%、92%以上;持续提升生态质量指数,增强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补齐污水处理设施短板,全力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
(二)着力开创绿色低碳发展新局面。坚定不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不断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落实双碳战略,加快产业、能源、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充分发挥“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导向作用,优化生态空间,促进经济绿色健康发展。实施绿色低碳企业育苗工程,加强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和绿色低碳改造,积极创建市级以上绿色工厂,长寿经开区建成国内领先近零碳示范园区。持续壮大循环经济,加快推进二氧化碳干重整、金属循环产业园等项目,提升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水平。
(三)坚决筑牢生态环境安全防线。建立全过程全领域全周期生态风险研判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机制,实施生态环境领域除险固安行动,按照“一级防控不出厂区、二级防控不进内河、三级防控不出园区”总体目标,完成化工园区突发水污染事件“一园一策一图”国家级试点建设。拧紧全过程监管链条,持续深入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严格落实长江干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禁建化工项目要求,常态化开展沿江工业企业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持续巩固和提升经开区五级水污染防控设施防控水平,分级分类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快速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坚决遏制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发生。
(四)持续提升生态环境领域整体“智治”水平。紧紧锚定数字重庆建设打造中国西部数谷“11538”总体布局,积极争取具有长寿辨识度的智慧环境监管体系和特色应用,进一步提升污染精准溯源、风险快速识别、趋势预测预警能力。高水平统筹生态景观板块整体运转,动态迭代升级各子跑道体征指标、KPI、五色图,持续开展流程图复盘改进。按照“应编尽编,应接尽接”的原则,推动感知资源全量接入治理中心,实现在相关子跑道的事件实时流转处置。强化科技赋能,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推动水、大气、声环境质量监测全面实现全自动监测和实时数据联网共享,充分利用无人机、无人船、暗管探测、在线监测、治污电力监控、大数据筛查等高科技手段,实现非现场远程精准执法。
(五)不折不扣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根据督察组交办的3项整改任务、5个问题以及79件举报投诉案件,清单化、销号制抓好整改落实,做到真改、实改、彻底改。围绕本轮督察指出的痛点、群众举报投诉的热点、典型案例暴露的难点,举一反三开展“大起底”“回头看”,以点带面解决区域性、行业性、流域性问题。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结合,追根溯源、建章立制,标本兼治解决突出问题,努力形成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渝公网安备500115020011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