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您的位置: 首页 > 部门街镇

长寿区:创建“动静结合”救助服务新网络

日期: 2025-01-13
字体:

近年来,长寿区民政局积极探索、守正创新,聚焦改革创新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管理模式,通过织密“服务网”、打造“共同体”、拓展“朋友圈”,强化与民政、公安、城管部门联动,利用出租车、网约车、外卖员等流动性强,福彩体彩经营店、车站、景区等稳定性强特点,创建“动静结合”救助服务新网络。

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转变

织密救助管理“服务网”

长寿区民政局创新主动发现机制,围绕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改革,强化民政、公安、城管部门联动,在充分发挥110指挥中心、数字城市管理平台、24小时求助热线“协同到位、服务及时”救助联动机制的基础上,创立“动静结合”中心城区全覆盖救助服务社会网络体系。与6家出租车公司、14家网约车公司、2家公交车公司、2家外卖平台等“动态平台”和12家福彩体彩经营店、3家汽车站、3个景区等“静态平台”合作,20249月以来提供线索或参与救助共计救助8人次。依托福彩店等增设10个临时救助点,为流浪乞讨和临时遇困人员提供紧急救助服务,并以临时救助点为窗口,向社会公众宣传救助政策。

强化主动发现预警,通过“动态监测+分类救助”,依托全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信息系统,通过源头治理受助返乡人员、易流浪走失人员信息库等,科学划分救助圈层和类型,形成“梯次缓坡”。近两年,长寿区救助站累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202人次,疑似精神病患者、智障人员、残疾人员42人次,易流浪易走失人员回访1440人次,寻亲成功8人,落户安置2人。

创新救助管理服务,创新基层救助管理服务供给方式,将网格员、教师、医生、社工、志愿者等基层工作力量有机融合,建立覆盖城乡、政社联动的主动发现网络。构建“1+19+268”救助管理三级服务体系,以救助站为核心,镇街为枢纽,村社为网点,即搭建群众诉求快速响应平台,全年向社会公布区、镇街两级救助管理热线288条。

从“闭塞孤岛”到“资源整合”转变

打造救助管理“共同体”

长寿区民政局聚焦专业水平提升,以救助站为主体,引入专业社会组织打造“一站多维”多元主体参与救助服务项目集群,实施“一人一策”个案管理服务。探索建立困难群体需求综合评估标准化体系,由社工对救助管理对象进行整体评估,根据救助对象的健康、年龄、残疾、患病、精神状况等因素,制定个性化救助方案,为其提供送医、送返以及临时照料等服务。建立乞讨、务工不着、寻亲不遇等10个横向分类,提升个人能力等3个多维度干预的综合救助帮扶网络,精准实现跟踪帮助帮扶,确保未成年流浪青少年得到及时教育和心理关爱,帮助走失老年人及时与家人团聚,为精神障碍对象转介专业精神康复机构,为户籍不明人员多方对接走访及时办理户籍。累计个案挖掘14个、已结案12个、跟进中2个,服务对象建档202人次。

完善联席会议机制,每年召开定期会议2次以上推动专项救助工作开展。完善部门间常态化数据共享和比对机制,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交换、监测预警与共享比对,全年累计交换数据83条次,形成“共享比对—监测预警—核查推送—分类救助—跟踪反馈”的闭环工作机制。

推动川渝救助合作,深化川渝相邻地区“一体化”救助管理领域协作,于202411月与广安市共同推动救助管理机构互联互通,达成川渝毗邻地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一体化”合作机制协议,推动6项举措落地落实,成功实现1名救助人员跨区送返回家。

从“单打独斗”到“组团发展”转变

拓展救助管理“朋友圈”

长寿区民政局实施“志愿服务+救助”,围绕临时遇困人员吃饭、理发、就诊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组织实施“志愿服务+救助”志愿服务活动8场次,形成覆盖广泛、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项目矩阵。全年制定助餐、助医、助剪、助学、助安全等5项志愿服务项目清单,累计参与志愿者达43人次,服务时长超100小时。

推动“社会组织+救助”,在救助管理领域引入仁爱社工等3家专业社会组织服务,建立由政府部门主导,社工、社区、志愿者、慈善资源、社会组织联动,提供生理、安全、社会等N个不同层面服务的“1+5+N”分类关爱服务长效机制。全年为救助对象提供心理疏导服务、社会融入等活动6场次,充分发挥社工机构等专业人才引领作用,完善救助站服务流程指引、救助指引等相关制度5项。

促进“慈善资源+救助”,以区慈善会为资源基础,以区救助管理站为联动枢纽,搭建救助服务“供需对接一站式支持”平台,对接救助管理对象主题库,聚拢需求,同步建立起救助帮扶资源库,围绕需求持续聚拢服务资源,为2名特别困难的救助人员每人/年提供2000元资金支持。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