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季是流感、人呼吸道合胞病毒、水痘、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诺如病毒感染、肺炎支原体肺炎等急性传染病的流行季节。上述传染病容易在人口流动较大或人群密集场所引起聚集性或暴发性疫情,现就近期重点传染病相关防控建议如下。
一、疾病相关信息
(一)流行性感冒
感冒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
普通感冒又称“伤风”或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的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鼻塞、喷嚏、流涕、发热、咳嗽、头痛等,通常病情较轻、病程短、可自愈,且预后良好。大多散发,冬、春季节多发,季节交替时多发。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主要是指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丁四种类型,目前感染人的流感病毒主要为甲型流感病毒中的H1N1、H3N2亚型及乙型流感病毒中的Victoria和Yamagata系。流感潜伏期为1~7天,通常为2~4天,患者出现症状的前1天至后5天都有传染性。流感主要通过咳嗽或打喷嚏等飞沫经呼吸道传播,多为急性起病,以发热、头痛、肌痛等全身症状为主,常有咽喉痛、咳嗽。流感病程呈自限性,无并发症的患者通常在3~14天可自愈。流感患者大多数为轻症病例,治疗可分为一般治疗、抗病毒治疗等,出现相关症状后应及时到医疗机构按照医生的专业判断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
(二)人呼吸道合胞病毒
人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各年龄段人群都可感染,但主要集中在儿童、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等高危人群,是5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有症状和无症状的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气溶胶及密切接触传播,也可经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传播。
2岁以下儿童感染,尤其是小于6月龄的婴儿感染后,突出表现为毛细支气管炎或肺炎,临床表现为发热、鼻塞、流涕,并很快出现咳嗽、喘息、呼吸急促等下呼吸道感染症状,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肢体管发育不全以及先心病等高危儿是感染发生重症的危险因素。2岁以上儿童感染则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咳嗽、声嘶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也可发生肺炎、支气管炎等下呼吸道感染。
(三)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带状疱疹亦为该病毒感染所致。水痘多见于儿童,临床主要表现为全身同时出现丘疹、水疱及结痂;皮疹主要位于躯干,其次为头面部,四肢少见;水痘多为可自愈的自限性疾病,但妊娠期感染水痘可致胎儿早产、死胎或畸形,产前数天内患水痘可致新生儿感染,病情较危重;此外,儿童患者症状较轻,成人患者症状较重且易并发肺炎。水痘患者是唯一传染病源,在发病前1-2天到皮疹完全结痂均有传染性,儿童接触带状疱疹患者也可发生水痘。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及密切接触传播,也可经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传播。
(四)诺如病毒感染
诺如病毒感染在秋冬季高发,具有传染性强、排毒时间长、全人群普遍易感的特点。其传播途径多样,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水,接触病例及其呕吐物都可能被感染。最常见的症状是呕吐、腹泻、发热、腹痛、头痛等。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则腹泻居多。
(五)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一种传染性极高的急性病毒性眼病,由肠道病毒70型(EV70)和柯萨奇病毒24型变种(CVA24v)感染引起。主要通过从眼→手、物、水→眼的途径传播,即通过接触患者眼或上呼吸道分泌物、患者的生活物品、病毒污染的水、握手等方式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短,一般为12小时~24小时。
症状主要表现为急性起病,双眼先后或同时患病;有剧烈的异物感、眼红、眼刺痛、畏光流泪等症状;眼睑红肿,结膜充血,多伴结膜下出血等。
(六)肺炎支原体肺炎
肺炎支原体肺炎不属于国家法定传染病,以发热、咳嗽等为主要症状,一般咳嗽比较剧烈,而且在发热退后咳嗽还可能继续1~2周。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也可引起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易在人群密集的环境中发生,可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人群对肺炎支原体普遍易感,但好发于5岁以上儿童和青少年。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目前世界上已知能独立生存的最小微生物,75%酒精和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均可以杀灭肺炎支原体。由于肺炎支原体没有细胞壁,而青霉素和头孢这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都是以细胞壁作为靶点,因此对肺炎支原体无效。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目前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首选治疗药物,但这些抗生素都是处方药品,需医生诊断明确后依病情具体开具,切忌自行盲目用药。
二、有关预防措施
(一)疫苗接种。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如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可有效降低相关感染和重症的发生,建议尽早接种,有效发挥疫苗的保护作用。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实行“知情、自愿、自费”原则,实际价格以接种医院公示为准。
(二)个人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注意手部卫生,养成勤洗手的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后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疫情流行期间,尽量不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并保持佩戴口罩的习惯。
(三)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生理上,体育锻炼有利于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心理上,体育锻炼具有调节人体紧张情绪的作用,能改善生理和心理状态,恢复体力和精力,可以舒展身心,有助安眠及消除学习工作带来的压力。
(四)勤通风。家中、重点机构、公共场所要定期开窗通风,每天至少通风两次,每次至少半小时。
(五)勤消。毒定期对个人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玩具、和其他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六)加强营养、保证睡眠。保证充足睡眠、合理膳食、加强营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