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长寿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长寿区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现将《重庆市长寿区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长寿区人民政府
2022年6月1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长寿区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为推动全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使我区卫生健康事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根据《长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规划纲要》和《重庆市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结合我区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三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全区卫生健康事业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提升人口素质为目标,以深化医改为动力,以转变服务模式为手段,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积极推进机构功能整合和分工协作,大力促进健康公平,卫生健康事业快速协调发展,为“十四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全区人均预期寿命78.36岁,较2015年增加2.24岁;婴儿死亡率为3.56‰,较2015年下降1.24‰,孕产妇死亡率逐渐降低,2020年孕产妇死亡率为0,近三年孕产妇平均死亡率小于10/10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24.08%,较2017年增加10.58个百分点。
公立医院改革取得新成效。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区妇幼计生服务中心、区第三人民医院实行党政分设。区中医院试点实行人员总量备案制。全面取消公立医疗机构药品、医用耗材加成,调整医疗服务价格2281项。持续推进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以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为龙头的“2+18”医联体逐步完善,医联体内患者上转增长15.9%,下转增长69.7%。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204个,共签约28.98万人,家庭医生签约率为33.89%。全面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健全大病保险政策和医疗救助制度,新增大病专项救治病种33种,全面落实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推行100种病种按单病种付费,探索开展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试点。落实国家“4+7”药品集中采购试点,“两票制”的药品98.48%,网上采购药品96.74%以上。
现代医疗服务体系稳步优化。区人民医院北城分院建设项目、区中医院三期扩建项目、区第三人民医院医养结合项目持续推进。全区设置医疗卫生机构443个,其中三级甲等医院1个,三级公立医院1个,二级公立医院2个,公卫中心1个,疾控中心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镇卫生院12个,民营医院(含企业及监狱医院)24个,村卫生室20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8个。每千人口床位6.08张、执业(助理)医师2.8人、注册护士4.03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2.83人。区域内就诊率达90%以上,基层就诊比例达55%以上。
科研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建成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1个、国家级中医特色专科1个、重庆市临床重点专科8个、重庆市特色专科5个、重庆市区域医学重点学科2个,新增科研项目9项,完成科研课题6项,发表科技论文近200篇,推广卫生适宜技术项目9个。
中医事业稳步发展。开展中医药服务质量和能力提升工程。成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实现中医综合服务全覆盖。区中医院脑病科成功申报为重庆市“十三五”中医重点专科,区人民医院被评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区妇幼计生服务中心加入重庆市中医儿科专科联盟,江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功申报“重庆市基层医疗机构精品中医馆”建设项目。全区成功申报市、区级中医药科研课题6项,发明专利2项,建成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1个。
公共卫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不断健全。经费投入持续加大,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升至74元。加强结核病、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防控,法定传染病报告率为99.99%。规范预防接种服务,街镇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为95%。职业健康职能实现平稳划转,区级—街镇—村居三级监管体系逐步完善。积极开展妇女“两癌”筛查工作,累计完成宫颈癌筛查66732人次,乳腺癌筛查61761人次,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17200人次。进一步规范妇幼保健管理,儿童保健覆盖率达91.90%,孕产妇保健覆盖率达92.96%,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100%。进一步完善慢性病管理,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降至12.67%。进一步强化心理健康管理,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落实财政兜底保障,实行多层级多部门综合协调机制。推进区精神卫生中心创建三级精神卫生中心,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化管理率为96.67%。
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完善医学救援、传染病防治、中毒事件处置等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队伍,完善5个区级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房,各级各类卫生应急队伍应急装备达标率100%,储备物资价值约150万元。完善长寿经开区医疗急救站和长寿区特效解毒药品储备分库,建立起“经开区现场急救站-区第三人民院急诊科-区人民医院-市级医院”中毒事件应急医疗救护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信息响应率达95%以上,鼠疫、人禽流感等突发急性传染病规范处置率达95%以上。
爱国卫生运动取得实效。持续巩固市级卫生城区成果,新增国家卫生镇(街道)1个,重庆市优秀卫生单位2个。公共场所和食品从业人员培训率达到100%,卫生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新(改)建无害化卫生厕所22033户,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6%。各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行政村达221个。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8.24%,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受益农户覆盖面达82%,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达100%,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全覆盖。
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策略有效实施。落实全面两孩政策,推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和公共场所母婴设施建设;做好全面两孩政策实施情况监测评估,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圆梦女孩志愿者行动”,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养育观念。构建家庭发展支持体系。落实计生家庭帮扶制度,全面提升家庭发展能力。落实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服务,全面提高人口质量。落实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全区人口出生率为7.05‰。
医养结合工作深入推进。印发《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全面推进长寿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营造开放公平的发展环境。构建多元多层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全区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26个,区人民医院成立医养服务部,为老年患者提供“一站式”医养服务。区中医院启动医养服务中心项目,发展中医健康养老。推进养老服务中心与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体化或毗邻建设,推广家庭医生与居家老人签约服务,为辖区老年人提供上门医疗卫生服务,促进医养有效融合。引进社会力量兴办医疗护理院等医养结合机构。
医疗信息化建设再上台阶。建成“市—区—街镇”三级卫生专网和村(居)医保专网,统一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实现区级数据中心云计算、虚拟化、集约化管理。全面实施“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建成区域一体化的“预约诊疗、融合支付、业务协同、远程诊断、综合监管”智慧医疗平台和大数据中心,智慧医疗平台通过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四级甲等测评。全区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开展预约诊疗。建立以区人民医院心内科和放射科为主体的长寿区远程心电诊疗中心和远程影像诊疗中心,实现远程医疗全覆盖。
健康扶贫工作卓有成效。健康扶贫“三个一批”有力实施,“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和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障政策全面落实。贫困人口住院费用自付比例6.93%,重特大疾病、慢性病门诊费用自付比例11.83%。落实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机制,204个家庭医生团队为9534人提供签约服务。
卫生健康治理现代化持续推进。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压缩办理时限。对全区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设置审批与执业登记实行“两证合一”,个体诊所不受规划和数量限制,符合条件的中医诊所由之前的许可管理调整为备案管理,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按照相关文件实行备案制。稳步推进卫生健康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机构改革,统一行使卫生健康领域的行政处罚权及与之相关的行政检查、行政强制权等执法职能。推进卫生健康领域各项日常监督和专项执法,开展国家“双随机、一公开”卫生健康监督抽检工作。
红十字人道事业健康发展。持续推进春节“博爱送万家”等关爱活动,“温暖包”惠及19个街镇730个家庭2199人;完成321名困难学生助学金资助,慰问36名困难群众,救助大病患者79名。大力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普及自救互救知识,举办培训254场,受益群众26649人次。遗体、器官捐献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志愿登记190例,成功捐献遗体16例,人体器官12例。积极拓展筹资募捐渠道,募集善款145万余元用于助老、助医、助残和公益事业建设及精准扶贫等活动。受理捐款166万余元和价值216万余元捐赠物资,送达抗疫一线。基层组织建设取得新成效,在29家单位组建了红十字会基层组织,发展团体会员4个、个人会员800余人、红十字青少年会员11人。
(二)“十三五”时期存在的不足
虽然我区卫生健康事业在“十三五”时期得到健康快速发展,但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健康需求还有一些不相适应。
卫生健康人才发展吸引力不强。人员编制总量不足,人才引进受限,工资待遇水平与主城区相比缺乏竞争力等限制条件,导致人才引进难度大、流失严重。
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因我区居家生活人员绝大多数是老年人或未成年人,智能移动终端使用率还不够高,部分医生或患者仍存在传统医疗观念,导致无法完全实现数据共建共享,患者体验感不足,移动智慧医疗成果应用不够广泛。
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群众生育意愿降低、生育旺盛期的育龄妇女规模不断下降、婚育年龄推迟造成当期生育的妇女减少等因素,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家庭发展能力不足。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龄期后的社会保障问题,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医疗、养老和失能等问题,给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保障带来严峻考验。
中医药事业发展动力不足。基层中医药服务网底薄弱,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仍需提升。区级医疗机构缺乏高层次中医药人才,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类别医师占本机构医师不达标,中医药人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中医特色优势不够明显,中医药产业发展滞后,中医药产业转产能力和中医药科研创新能力需进一步加强。
现代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和村级网底相对薄弱。基层医疗质量管理、技术水平、服务能力有所欠缺,不利于分级诊疗格局的构建。区级医疗机构学科建设有待深入发掘和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相对欠缺,区域辐射能力不足,对基层的整体带动作用不强。全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缺乏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未建立完备的区级—基层两级质控体系。医疗服务能力不均。区级医疗机构的重点学科建设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质量差异明显,就医仍集中在大型综合医院。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尚有短板。“三医”联动机制不够紧密。因医联体内存在多方壁垒,制约了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转诊人次占比较低。部分公立医院业务收入增长乏力,内部支出结构不合理,改革试点效果未达到预期。基层医疗机构超额绩效的来源为医院自有收入,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绩效工资水平较低。
健康产业发展仍有欠缺。医疗资源产业相对集中,社会化医疗力量有待进一步做大做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健康服务领域的相互融合还需进一步探索。医养结合、医养融合发展缓慢,各级医疗机构尚未建立完整的医养结合连续性医疗服务模式,安宁疗护、临终关怀服务尚未起步。
(三)“十四五”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起步期,是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关键时期,是长寿区卫生健康事业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新目标、新定位相匹配,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
公共卫生与应急体系建设平战结合的转变。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着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对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提出新挑战、新要求。疾病谱系变化增加公共安全未知风险。现代社会形态放大公共卫生安全危害。深度老龄化加重公共卫生负担。不良生活习惯成为重要致病因素。传染病防治方面,由于新冠疫情仍未消失,未来疫情防控任务仍然艰巨。风险研判和评估能力不足,医防数据未实现互联互通,重大传染性疾病预警存在滞后性。缺乏平战结合的应急响应机制、应急转换能力和资源协同共享机制,应急医疗救治流程和标准不清晰,资源配置和统筹调度不均衡。疾控机构基础建设滞后,病原学检测能力不足。人员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储备和培训演练欠缺,重点涉疫人员疫情防治、处置培训还需加强。
疾病谱变化和人口老龄化带来卫生服务需求转变。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早死概率为12.45%。全区年满60岁以上老年人17.57万人,占全区总人口25.36%,2020年总和生育率为1.18,呈持续下降趋势。老龄化和“未富先老”的区情,医疗服务需求的进一步释放和慢性病发病率的不断升高,增加了医保费用和医疗服务能力压力。
抢抓长寿区率先实现与重庆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中国长寿城的大机遇。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和同城化发展先行区为统揽,积极争取更多国家及重庆政策、资金、项目落户长寿,及时与主城区域开展对接协调,为长寿确定的重大医疗卫生设施项目预留空间,以坚持长周期的发展思维为导向,推动形成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最终形成一批具有集聚带动作用的大健康产业集群,推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材料高地、世界级运动康养旅游目的地、中国长寿生命科学城具体实施。
公立医院的发展和现代医院管理体系的建立与新形势下医保基金的精细化管理带来的转变。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医保基金支付方式从单一支付转向总额预算付费、按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按疾病诊断分组付费等多元复合式支付方式。为更好提供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建设健康中国重庆行动提供有力支撑。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和“一区两群”发展战略带来的城乡发展一体化和人口布局调整导致卫生健康资源配置转变。为促进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推进公共卫生一体化、加强基层卫生交流合作、推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深化中医药创新协作、协调推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加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提供了机遇,包括实施医联体或专科联盟关系的公立综合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信息互通、两地学科和科研成果互评等项目,推动两地卫生健康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让两地群众真正享受到更加便捷、更加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
以互联网医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的新兴技术和模式的飞速发展,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5G、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助力“互联网+医疗健康”新模态。“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新模式新业态的不断涌现,为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发挥重要作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推动医疗行业发展,大数据及AI技术与医疗的不断融合,推动医生的临床诊疗变得更精准,专家能够更高效地开展科研,医院管理决策不再仅凭经验,政府对行业的监管更加便捷。
二、基本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和同城化发展先行区为统揽,积极推动健康中国重庆行动长寿实践,加快率先实现与重庆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以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为目标,以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基础,以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以科技和人才为支撑,以卫生健康信息化为手段,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加快培育优质医疗资源和区域均衡布局,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行业治理水平,加快发展高水平健康服务业,促进我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中国长寿城努力奋斗。
(二)基本原则
坚持健康至上,优先发展。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把提升人民健康水平作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落脚点,着力解决群众看病堵点难点痛点,提升群众对卫生健康服务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坚持政府指导,社会参与。强化政府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主导地位,加强资源投入、宏观调控和统筹管理,有效动员、利用社会资源,增加供给、补齐短板,促进有序竞争,实现医疗卫生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统筹考虑医疗公卫之间、中西医之间的资源配置与分配,兼顾各方,以点带面,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加强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促进社会办医,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整合。着力抓重点、堵漏洞、补短板、强弱项,坚持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针对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推动防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与水平。
(三)发展目标
结合国家战略布局和重庆发展定位,统筹长寿区发展基础、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在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中国长寿城引领下,紧紧围绕建设“两地一城”目标任务,聚力实施“3113”项目攻坚行动计划,推动全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医养结合、阳鹤山国医城等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到2025年,逐步建立起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充分发挥“重庆主城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的重要联结点作用,稳步推进健康中国重庆行动长寿实践,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区、健康促进区,加强依法治卫制度建设,推动卫生健康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优质医疗资源布局合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学科建设和高端人才更加优化,人民群众健康素养进一步提高,人民共建共享,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健康服务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居民健康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处于主城都市区前列。
表1 长寿区卫生健康发展“十四五”指标
序号 |
主要指标 |
2020年 (实际值) |
2025年 (目标值) |
指标性质 | |
健康 水平 |
1 |
人均预期寿命(岁) |
78.36 |
≥81 |
预期性 |
2 |
健康预期寿命(岁) |
— |
同比例提高 |
预期性 | |
3 |
孕产妇死亡率(/10万) |
0 |
≤10 |
预期性 | |
4 |
婴儿死亡率(‰) |
3.56 |
≤3.0 |
预期性 | |
5 |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
5.21 |
≤5.0 |
预期性 | |
6 |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
12.67 |
≤13.3 |
预期性 | |
7 |
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 |
93.4 |
≥93.5 |
预期性 | |
健康 生活 |
8 |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
24.08 |
≥50 |
预期性 |
9 |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
51.3 |
≥53 |
预期性 | |
10 |
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 |
— |
≤22 |
预期性 | |
健康 服务 |
11 |
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张) |
6.08 |
≥8 |
预期性 |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
2.85 |
≥3.6 |
预期性 | ||
其中: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 |
0.44 |
≥0.8 |
预期性 | ||
12 |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
4.03 |
≥4.7 |
预期性 | |
13 |
每千人口药师(士)数 |
0.17 |
≥0.57 |
预期性 | |
每百张床位临床药师数(人)* |
0.12 |
≥0.7 |
预期性 | ||
14 |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 |
92.96 |
≥92 |
预期性 | |
15 |
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 |
91.52 |
≥92 |
预期性 | |
16 |
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
95 |
>90 |
约束性 | |
17 |
严重精神障碍管理率(%) |
96.67 |
≥90 |
约束性 | |
18 |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
1 |
≥4.5 |
预期性 | |
19 |
全区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 |
51.45 |
≤49.0 |
约束性 | |
20 |
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的比例(%) |
60 |
≥80 |
预期性 |
三、重要任务
(一)筑牢公共卫生防护网,提高卫生应急能力
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按照要求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功能定位,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价机制,适当放开面向社会提供公共卫生技术服务。优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迁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强公共卫生人员规范化培训,大力提升疾病防控能力。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强化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增强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健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推动医防机构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
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实行传染病报告首诊负责制,改进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推进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加强传染病监测预警信息通报,推动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法定传染病报告率稳定在98%以上。
构建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坚持中西医并重,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和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建设。提升核酸检测能力,推进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改造,推动落实“三区两通道”要求。加大疫苗、药物和快速检测技术研发投入。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加强重要医疗防护物资和药品储备,其中医疗机构按照满足储备床位数45天满负荷运转目标。
健全应急救治体系。建设区人民医院为公共卫生救治定点医院,区中医院为公共卫生救治储备医院,承担危重症患者集中救治和应急物资集中储备任务。以满足区内、响应周边应急救援需求为导向,加强医学救援、传染病防治、中毒事件处置三支卫生应急队伍建设,按照市级要求配齐应急物资。整合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和120调度指挥中心,升级120指挥信息系统并与全市联网。建立健全以智能化为主要技术支撑的危化预警与应急救援体系。推进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智能联网,利用大数据、智能化、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提升公共卫生安全监管。在全区公共场所安装200台AED,每年开展公众应急救护知识培训和宣传。积极参与川东北地区的区域应急救援合作,共同建设在西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应急救援服务体系。
完善传染病救治网络。优化医疗资源合理布局,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全面加强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和发热门诊建设,中心镇卫生院和有条件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独立发热门诊,一般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标准化的发热哨点诊室。
提升突发传染病防控快速响应能力。加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建立高素质的流调队伍。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源检测能力,做好检测人员的培养和引进,确保实验设备有效可用。加强消毒队伍建设,提高消毒工作的效率、效果和质量。加强疫苗管理和规范化配送工作,确保疫苗全程冷链、来源符合疫苗管理法规定,减少差错事故发生。
(二)优化高效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打造“4+3+19+X”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完成区人民医院北城分院、区中医院医技楼和医养中心、区第三人民医院危化卫生应急救援中心、菩提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凤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项目,推进新市街道、八颗街道、但渡镇、万顺镇、双龙镇、石堰镇、云集镇等基层医疗机构业务楼等建设项目,实施区中医院传染病区、区妇幼保健院发热门诊等改造项目,新建长寿区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中心、区人民医院北城分院内科住院楼,迁建区疾控中心,扩建区精神卫生中心。
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开展“名医、名科、名院”建设,建成一批高水平医院、知名专科,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的医疗服务品牌,培养一批医德高尚的医疗卫生人才队伍。以三级医疗机构积极争创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及国家、市级临床重点专科为目标,强化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等五大中心建设。到2025年,争取创建三级甲等中医院1所(区中医院),三级精神卫生中心1所(区精神卫生中心),三级妇幼保健院1所,二级甲等医院1所(区第三人民医院),二级乙等医院2所(长寿湖镇卫生院、葛兰镇卫生院)。建成重庆长寿危化医疗救援中心1个。争取建设市级区域医疗中心1个,新增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和医疗特色专科2—3个,力争申报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1—2个,申报5个市级科研项目,10个区级科研项目,开展10项市级适宜技术推广,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10次。
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医养结合服务,拓展医疗机构老年健康服务功能。推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康复科或治未病科,2025年,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不低于80%。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设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病床和养老床位,提高为老年患者服务的能力。做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老年人健康管理项目。加强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协作,提升签约服务质量。
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将综合医院、中医院、专科医院以及民营医院的妇科、产科和儿科纳入妇幼保健服务体系。加快实施妇幼健康和计划生育服务保障工程,推动长寿区妇幼保健院开展国家三级妇幼保健院的建设,实施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推进区妇幼保健院发热门诊规范化建设。强化设施设备配置,配齐计算机X射线断层摄影机(CT)、彩色超声、乳腺钼靶等重点设备。加大建设和支持力度,提高妇幼保健和临床服务能力。持续对“产后保健”“乳腺保健”“儿童生长发育”“妇科更年期保健专科”四个重庆市妇幼重点专科投入支持。在已全面开设二级学科的基础上,促进保健与临床深度融合。加强街(镇)、社区、村级妇幼保健服务网底建设。
完善医疗服务标准流程和质量控制体系建设。积极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完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组织架构和工作体系,注重破除原有管理模式的部门、学科壁垒和工作障碍,提倡多部门、多学科有效协同。强化各质控中心作用,持续改进落实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和标准体系,提高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公立医院医疗服务同质化水平。
(三)夯实基层服务网底,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枢纽和网底,承担着广大群众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实现医改目标任务的重要关口。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开展以等级评审为核心的“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持续开展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评审评价和村卫生室星级管理,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到2025年,创建8—10个甲级卫生院(推荐标准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2个城市社区医院。标准化镇卫生院、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100%村卫生室达到三星级村卫生室标准。
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成长寿湖镇卫生院、葛兰镇卫生院、洪湖镇卫生院3个区域医疗中心,引导和鼓励发展基层急诊、内科、中医、风湿、骨伤、社区康复、慢性病、老年病等特色服务项目,2025年,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特色科室建设覆盖面达到30%。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项目,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综合服务区不断升级提档。
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强化医防融合,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为切入点,依托区、街镇、村一体化信息系统,通过组建慢性病患者全程健康管理团队,开展“1+1+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促使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管理为中心转变,形成“未病早预防、小病就近看、大病能会诊、慢病有管理、转诊帮对接”的防治体系,群众享受更优质的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巩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成果,将慢性病健康管理纳入全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平台。加强健康体检规范化管理,建立单位员工定期体检制度,推广老年人健康体检,推动癌症、脑卒中、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机会性筛查,将口腔健康检查纳入常规体检内容,将肺功能检查和骨密度监测项目纳入40岁以上人群常规体检内容,实现慢性病早期发现、早诊早治。基本实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管理干预全覆盖。到2025年,力争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低于13.3%,人均预期寿命显著提高,有效控制慢性病疾病负担。
促进乡村医疗服务转型。规范设置村卫生室,加强乡村医生执业能力培训,改革乡村医生退出和新进制度,探索“乡聘村用”和乡村医生养老补助政策。整合乡村医生资源,转变乡村卫生服务方式,拓展做实基层家庭医生服务内容,提升乡村医生卫生服务水平。
(四)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促进传承创新发展
健全中医服务体系。推进区中医院三级甲等中医院创建工作,不断完善以区中医院为龙头,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供覆盖全民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规范设立中医科室和中药房,推动中西医有效融合,建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西医会诊制度。加强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巩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成果。高标准升级和改造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中医综合服务区,打造市级精品中医馆4—6个,村卫生室配备中医药设备。
提升中医服务能力。开展全区中医药质控体系建设,成立长寿区中药药事管理中心和中医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加强中医学科、特色专科建设,到2025年,争创国家级、市级特色专科2个,申创市级以上中医重点专科2—4个。成立长寿区中医药研究所,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科研创新能力。积极开展基层中医师带徒工作,大力引进和培养中医药人才,成立长寿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提升基层卫生人才中医药服务能力。大力发挥中医药在健康管理和疫情防控中的特色作用,区中医院建设中医治未病中心,综合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能提供中医治未病服务,积极探索在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推广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健全中医药康复服务体系,争创市级中医康复示范中心1个。
传承中医文化。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中医药文化发展的宣传氛围。依托阳鹤山国医城建设契机,推动中医文化、中医服务项目和中医药产业融入城市功能布局。建设和丰富长寿区中医院博物馆内涵,大力发挥市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作用,广泛开展中医药文化“五进”工作。建设中医药文化宣传角4—6个,推动宣传角建设与精品“中医馆”打造和中医药进校园工作融合发展。切实推进中医药进校园工作,将中医药知识纳入学校教学课程,探索将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中医药养生功法融入学校课间操,开展中医适宜技术等内容的实践拓展课程等,建设市级中医药进校园试点学校1—2个。通过学习中医药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崇尚中医、珍爱生命的观念,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五)实施健康中国重庆行动长寿实践,全方位保障人民健康
加强全民健康教育。加快健康促进区、健康单位等健康细胞创建。在街道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建设“健康小屋”,在每个社区(村居)建设“居民健康教育活动室”。加大广大群众健康行为的干预力度,及时纠正不良卫生行为,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加强对传染病防控知识和健康知识的宣传,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创建国家健康促进区,推进健康城市创建。广泛开展治未病,巩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成果,让群众少生病。加强慢病防控力度,预防慢病的发生,延缓慢病患者病程,减轻患者症状。
全面实施健康促进。引导合理膳食。实施国民营养计划,推广健康饮食配餐菜单,建立健全居民营养监测制度,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实施营养干预,全社会参与减盐、减油、减糖活动。开展健康食堂、健康餐厅创建活动。开展控烟行为。建立戒烟服务体系,强化控烟宣传引导,严格公共场所控烟监督管理,设置戒烟门诊,定期开展烟草流行监测,将各级党政机关、公立医院、中小学校建成“无烟单位”。减少不安全性行为和毒品危害。强化社会综合治理,以青少年、育龄妇女及流动人群为重点,开展性道德、性健康和性安全宣传教育和干预,大力普及有关毒品危害、应对措施和治疗途径等知识,最大限度减少毒品社会危害。
持续强化职业病防治。完善职业健康救治体系。建立长寿区职业健康检查监测机构,完善疾控中心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建成覆盖全区的重点职业病监测与职业危害因素监测、报告和管理网络。探索建立长寿区职业病专科医院,提高职业病诊疗水平。实施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引导群众建立正确健康观,加强职业病早期干预。接尘工龄不足5年的劳动者新发尘肺病报告例数占年度报告总例数的比例实现明显下降并持续下降;重点行业的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达到90%及以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率达到85%及以上,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率达到90%及以上。开展微型企业职业健康帮扶。进一步提升技术服务支撑力量,建成长寿区职业病防治中心。
做实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推进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服务,为重点人群提供心理疏导和健康评估。积极探索“互联网+老年健康”服务模式。加强辖区宣教,提高一级预防;提高产后访视率、新生儿访视率、现管孕妇管理率,加强高危妊娠预警管理、救治及转诊,控制非医学指征的剖宫产率;加强婚检、孕优,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健全精神卫生防治体系。扩建精神卫生中心,创建三级精神卫生中心,强化综合医院心理专科建设,在学校、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流动人口聚集地推广设立心理咨询室,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登记和救治救助管理。每个基层医疗机构配备1—2名专兼职精神病防治人员,每10万人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达到3名。
加强健康管理服务保障。常态化体质监测。加强区、镇(街道)国民体质监测点建设,开展全民体质测试,综合运用体质监测、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等监测数据。常态化健康体检。以建设健康促进区为契机,推动落实一年一次健康体检制度,实现恶性肿瘤、慢性病等的早期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扩大农村地区免费体检受益人群,对65岁以上的老年人开展免费体检,派遣体检队伍下乡开展一站式体检服务,增加免费重要体检项目。
持续完善应急救护体系。提升公众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普及率。争取政府购买应急救护培训服务,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五进”成为常态,每年新增应急救护普及培训人数占区域内总人口比例不低于1%。力争建成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1个。多渠道呼吁并争取在客运站、火车站、学校、体育馆、风景旅游区、行政服务中心等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器,培训配置AED单位的相关人员并正确使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六)完善人口与家庭发展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完善支持生育的政策和环境。积极落实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推动落实区“一老一小”整体方案,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强人口监测,落实生育登记制度。全面落实生育延长产假和生育保险等政策,鼓励用人单位制定有利于职工平衡工作与家庭关系的措施。积极推进健康家庭及家庭发展能力建设,加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关怀,营造生育友好的家庭环境。深化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改革,推动生育政策从管理向服务转变,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结构改善。
多元化增加托育服务供给。增强家庭抚幼功能,按照“家庭为主、托育补充、政策引导、普惠优先,安全健康、科学规范,属地管理、分类指导”原则,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进家庭、进社区、进托育机构。支持社会力量多种形式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推进具有示范效应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建设。鼓励单位为职工提供福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加强对家庭照护婴幼儿的支持和指导,增强家庭科学育儿能力。实施城企联动普惠托育专项行动,大力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加强托育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托育服务能力。到2025年,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婴幼儿照护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推进医养结合协调发展。构建老年期健康教育、自理期预防保健、治疗期综合诊治、康复期康复和护理、稳定期长期照护和临终期安宁疗护的一体化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开展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引导医养结合机构实现差异化发展,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有针对性的健康养老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探索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推进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镇(街)养老服务中心一体化或毗邻建设;推进区中医院医养中心建设,发展以区中医院为龙头的中医健康养老产业。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运作方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支持社会办大型医养结合机构走集团化、连锁化发展道路。整合公立医院卫生养老资源,推动将老城区人民医院转型为康复、照护、安宁疗护的医养结合机构。
(七)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增强发展动力
持续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继续探索公立医院管办分开、政事分开的多种有效形式,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法人治理结构。推进编制管理创新和人事制度改革,落实“两个允许”要求,全面推开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三级公立医院应设置总会计师岗位,推进预算管理和成本核算,促进医院精细化管理。健全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机制,强化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及结果运用。建立和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监测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成本、费用、收入分配及改革运行情况等,强化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成本核算。
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推进基层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持续做好家庭医生签约工作。规范基层卫生服务基本项目,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实行科学合理的薪酬分配机制。做实医共体建设,明确医共体内部各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和责权利关系,健全完善管理运行机制,深入推进落实“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优化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推进药品和耗材改革,深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强药品集中采购,完善短缺药品监测预警机制,加大高值医用耗材使用治理。促进科学合理用药,加强药品耗材使用监管,做好短缺药品保供稳价工作。
强化医保基金的使用管理。本着“总额控制、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从严从实防控基金透支,不断巩固医保基金的支撑能力。集中整治不合理用药、过度诊疗、小病大养、重复收费、挂床住院等违规行为,通过警示约谈、限期整改、通报批评、暂缓结算、违规费用拒付等措施加强费用管控,遏制费用的不合理增长,确保医保基金安全。持续保持打击欺诈骗保高压态势,不断完善风险预警工作机制,督促医疗机构强化行业自律,进一步规范医疗、医保服务行为,确保医保基金安全平稳运行。
(八)加强全民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促进高质量发展
建成全民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汇集动态多维度的海量健康数据,建立覆盖全区100万人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健康管理平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全面汇聚、整合归集、对比分析、深度研判全民健康数据,针对性地为每位居民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实现健康管理的智能化、精准化,重点突出对影响居民健康长寿的主要疾病因素进行智能监测、预防和预警,提高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和生命质量,增强“长寿”城市品牌价值。
促进社会办医持续规范发展。进一步落实加快发展社会办医政策措施,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落实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个体诊所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支持保险业投资、设立医疗机构,推动社会办医院成规模、上水平发展,支持发展医院管理集团。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差异化发展,提供特色诊疗服务。加强政府监管,推进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促进社会办医规范发展。引导社会资本举办专业医学检验中心、影像中心、病理中心和血透中心等。
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充分利用乡村振兴和“阳鹤山国医城”建设利好,有序发展中药材种植业,布局中药材生产基地,逐步建立具有长寿特色和良好市场效益的中药材种植产业。联合研发机构和科技公司,积极发展中药制造业,研究布局中药提取、中药饮片、中药颗粒以及中药膏剂、丸剂、气雾剂等中药制剂产业;搭建长寿经开区中医药创新转化技术服务平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发展中高端中医药服务,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体育、餐饮、旅游、康养等社会各行各业的融合发展。
(九)加强交流合作,推动成渝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
积极主动与双城经济圈各地医疗机构聚焦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健康产业等方面加强联动协作,共同提升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推动智慧医疗发展,重点推进肿瘤、心血管、职业病等大数据协同应用,积极与优质医疗机构建立远程医疗协作。聚焦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强化医疗卫生综合监管等领域,积极与双城经济圈各地医疗机构开展成效交流和经验互学。积极加入川渝合作组建的跨区域专科联盟和医疗联合体建设。逐步实现川渝两地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积极与双城经济圈各地医疗机构加强医疗专业人才交流培养,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加大中医药名师、学科团队合作力度,共同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与川渝毗邻区县共建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及时通报突发公共卫生疫情信息和预警信息,建立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协作机制。加强川渝健康产业发展,积极参与川渝健康产业博览会、展览会等平台交流,共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强化卫生人才队伍
集聚高端医学人才,保障基层人才队伍。健全相互衔接、覆盖不同发展阶段的人才培育体系,优化人才科技创新的生态环境。大力培育和引进高层次医学人才、高端研发创新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完善大健康产业科技人才激励机制。
加强人才培养力度。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医疗卫生单位进修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业务技能;完善绩效考核,切实把职业素质、工作责任、技术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作为医疗卫生单位职工收入分配的重要参数;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优势,在招录条件、福利待遇等方面增强吸引力。
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分类制定医药卫生各领域杰出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结合国家市级人口健康领域科技重大专项、其他科技计划和卫生行业科研专项等科研项目实施,以及市级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建设,推动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培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高水平临床医疗机构与专业学术团体的作用,完善产学研医联合协作的研究模式与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的机制,大力开展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医药卫生人才培养与优秀创新团队建设,提升竞争力。认真落实市、区级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充分依托现有资源,加强激励高层次人才发展的制度与机制建设。
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加强公共卫生相关学科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强化对包括全科医生在内的临床医生的流行病等公共卫生知识培训。加大公共卫生人员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探索力度。
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和专业技术骨干,让群众享受到更均衡的医疗资源,全面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基层医务人员待遇水平提升。进一步加强加大全科医生培训力度,推进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到2025年,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配备1名全科医生,每万城乡居民全科医生达到3.5人。乡村医生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培训实现全覆盖,乡村医生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占比达到30%。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政策,积极探索乡村医生养老和退出机制,稳定乡村医生队伍。
(十一)科技赋能卫生健康发展,开展信息化建设工程
健康医疗大数据将涵盖人的全生命周期,要利用健康医疗大数据,改进健康医疗服务模式,完善卫生健康基础支撑系统,深化医疗服务应用体系。
夯实行业基础信息平台。整合全员人口、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信息,完善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建立区域卫生健康大数据中心,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推进数据中心上云服务。全面推进区域智慧医疗建设和“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加强全区公立、民营、村(居)医疗卫生机构数据互通共享和综合监管,辖区各医疗卫生单位接入、使用率达100%,实现区域医疗健康服务一体化,为实现全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提供信息基础支撑。
大力发展“互联网+大健康”便民惠民智慧医疗服务。适度开放健康医疗大数据查询服务,充分挖掘分析运用大医疗健康大数据,探索人工智能与卫生健康产业融合,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智能穿戴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的跨界融合为契机,逐步发展精准医学、远程医疗、智慧医疗等健康服务新业态和新模式,大力促进建成智慧医院2家、互联网医院3家、远程诊疗中心5个(影像、心电、检验、病理、会诊五大中心)。大力探索更加便捷、高效的区域中医医疗互联网应用。推进基层中医馆信息化建设,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与质量。
深入推进居民电子健康卡应用,实现医疗健康一卡通用。打造区域健康医疗便民服务平台,融合公共卫生、家庭医生和医养服务,完善健康资讯、预约挂号、诊间支付、健康信息查询、检验检查报告查询、慢病随访等服务。整合健康相关信息资源,逐步向居民提供个人健康服务信息,支持居民自我掌握健康状况,提升居民自我健康管理水平。
普及智能化公共卫生服务。推动智能化公共卫生服务。加强以重大传染病疫情预防控制为重点的疾控信息系统建设,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水平,形成全区公共卫生大数据监测网络。完善卫生应急指挥调度信息系统,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与应急响应能力。
(十二)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综合治理现代化水平
政府职能的转变重点在于加强法制、标准和规划工作,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综合监督执法以及精神文明和政风行风建设。加强政府对医疗健康行业的监督监管,对于促进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规范行政许可。优化医疗卫生服务要素准入。加快推进医药卫生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行政审批事项清单并向社会公示。积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优化行业准入和行政许可流程,落实医疗机构、医师和护士电子化注册管理。
完善监管机制。完善规范化行政执法机制,推行网格化管理机制,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建立部门联动执法机制,建立健全医疗卫生行业信用机制,建立风险预警和评估机制,健全信息公开机制,建立综合监管结果协同运用机制。
强化全程监管。加强医疗相关产品采购使用监管。加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综合绩效考核。加强财务监管和审计监督。加强医疗机构分类监管。发挥医保对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督制约作用。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秩序监管,强化各类公共卫生服务的监管,实施公共卫生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加强健康产业监管。建立健全覆盖健康产业全链条、全流程的包容、审慎、有效监管机制,明确监管责任,提高监管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积极推动区政府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强化规划落实,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工作职责,按照《重庆市长寿区社会民生事业第十四个五年发展规划》目标内容,结合本规划,有序推进各项重点工作任务落实。
(二)完善配套保障政策
完善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卫生健康筹资机制,进一步强化政府在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计生惠民等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强化政府对卫生健康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责任,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完善各类公立和公益性医疗卫生健康机构的财政补偿政策,健全政府购买卫生健康服务的机制。调整和完善政府卫生投入结构,重点支持基层卫生、公共卫生、基本医疗保障等,切实加强卫生健康基础设施建设、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和卫生健康人才培养等工作。
(三)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行风建设,完善重大案件问责、违规事件通报、不良执业行为记录等制度。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和行业自律,规范诊疗服务行为。加强行业信用制度建设,完善行风评议和患者就医体验满意度第三方评价机制。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居民科学就医意识和能力,引导公众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提升医务人员合理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社会地位,关心爱护医务人员身心健康,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深化“平安医院”建设,依法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伤害医务人员的暴力犯罪行为,保护医务人员安全。推进院内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医疗责任险机制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四)加强监测评估
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在重大项目审批、医疗卫生要素准入等方面严格管理,强化规划的约束力。规范项目准入与实施,建立“规划带项目,项目带资金”的管理机制,监督重大项目的执行情况,彰显规划刚性。健全规划实施情况监测评估机制,加强规划实施中的督导,定期对规划实施进度及效果开展阶段评估,按要求开展规划年度评估、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及时发现规划实施中的问题,确保规划目标和各项重点工作任务顺利如期实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