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2500221666409267A
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
( 2024 年度)
单 位 名 称 |
重庆市长寿区档案馆 |
法定代表人 |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制
《事业 单位 法人 证书》 登载 事项 |
单位名称 |
重庆市长寿区档案馆 | ||
宗旨和 业务范围 |
为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档案管理和服务,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档案的征集、管理、使用;档案的编研、开放鉴定、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相关社会服务等。 | |||
住所 |
长寿区桃花新城文苑南路 | |||
法定代表人 |
陈红 | |||
开办资金 |
5(万元) | |||
经费来源 |
财政补助(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中共重庆市长寿区委办公室 | |||
资产 损益 情况 |
净资产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22.4 |
6.22 | |||
网上名称 |
重庆市长寿区档案馆.公益 |
从业人数 |
11 | |
对《条 例》和 实施细 则有关 变更登 记规定 的执行 情况 |
无 | |||
开 展 业 务 活 动 情 况 |
一、准确把握新时代档案工作职责使命,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一)深化档案互学互促活动 围绕“两地一城”建设,发挥档案的独特优势,从档案视角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先后与渝巴物流公司、长寿保安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召开座谈会,围绕破解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短板问题进行交流,促使企业在资源、管理和服务模式上不断提升竞争力。持续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加强与周边区县档案馆的合作,以微信群、座谈会形式商探涪陵、长寿、梁平、垫江,四川邻水、大竹档案馆(“三区三县”档案馆)档案交流机制,加强档案征集、档案宣传、数据资源共享等方面合作,共同促进档案事业发展。 (二)优化接收进馆流程 加强进馆资源质量管控,持续优化馆藏档案结构,严格执行《关于档案移交和接收进馆的通知》,对接收进馆档案核心要素质量进行把控,接收进馆档案需符合纸质档案归档质量、编制完善检索工具、涉密档案解密、档案开放审核、档案数字化质量要求,经过自查、抽查、整改等程序,有效提高进馆档案质量。继续加强机构改革、民生、重大活动、重大项目档案收集工作,接收21家单位1183卷46995件档案进馆,涉及文书档案、照片档案、个人档案、会计档案等多个门类。抢救性接收一批珍贵历史档案,包含清代档案11卷,民国档案99卷,1949年至1954年档案97卷,主要为清代乾隆年间至建国初期的民间房屋交易契约。 (三)提升档案便民利民服务 加强档案开放审核力度,形成了档案形成单位或移交单位、档案馆、档案局责任共担的开放审核工作机制,最大限度满足群众查档利用需求。完成了原长寿县文教科1949年至1970年24179件档案、区(县)教委1971年至2006年55521件档案的开放审核,开放档案21752件,开放率27.3%。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接入“重庆市档案资源在线共享利用服务平台”,婚姻档案便民服务联动机制更加完善。继续执行线上线下多样化查档模式,共接待查档利用5007余人次,提供档案21081卷(件),查档内容涉及退休工龄认定、学术研究、民事纠纷、农村房屋等方面。 (四)强化档案资源开发利用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努力让档案活起来、动起来。举办“筑梦现代化·奋斗兰台人”专题展览,以档案视角展现档案背后的故事,讲述长寿的新变化、新面貌。持续推出档案精品力作,《长寿印记》《长寿历届人代会史料汇编》等档案编研作品相继问世,持续讲好长寿故事、传播长寿声音。注重档案资源专题目录数据库建设,高标准建成“精准扶贫档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抗战档专题案”“知青档案”等4个专题档案数据库。探索口述档案采集,邀请退伍军人江汝成进行访谈,记录1967年毛泽东在武汉视察工作时与工作人员合影照片的由来。 (五)加大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 主动融入数字重庆建设,探索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服务模式创新,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转型,主动申请纳入重庆市“政务·档案在线”试点单位。本着先行先试的原则,谋划数字档案馆政务应用,牵头搭建在智慧政务协同平台上运行电子文件归档系统,选取14家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试点,已实现OA政务协同平台与档案大数据综合平台数据传输,接收电子档案数据1738件。继续开展入馆档案数据检测,完成14家单位43435条目,幅面29.4余万页的数据检测工作,接收合格电子化副本数据147GB。截至目前,馆藏数字化副本数据量8.88TB,馆藏应数字化档案数字化率达95%以上。 (六)加强档案人才队伍建设 注重档案教育培训,召开全区档案工作暨业务培训会议,集中半天时间对三合一制度编制、机关档案管理规范和文书档案整理规则、电子公文在线归档操作指南作培训讲解,提升全区档案系统干部业务水平。组织档案业务交流活动,让档案干部走出去、开眼界、拓思路,先后到重庆渝北区、涪陵区,四川大竹县等地档案馆进行业务交流,学习借鉴好的档案理念,取长补短。大力支持档案专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选派档案干部参加全国档案教育培训工作研讨班学习、电子档案管理办法专题培训班学习,促进专业化档案干部人才培养。优化档案队伍年龄结构,通过公招和遴选方式,招录2名青年充实档案队伍,给档案工作带来活力。 二、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一)存在的问题 由于馆藏库容不足,加上部分单位资金短缺,导致档案接收工作未做到应收尽收,部分单位档案移交年度还停留在2006年。同时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宣传编研缺少突破口,编研工作处于摸索阶段,编研成果不多,创新出彩也不够。档案科研技术力量和经费保障不足,无法支撑科研项目。档案征集力度不够,馆藏资料门类较窄。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1. 锚定职责不松懈,奋力书写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长寿华章。坚持档案工作“四个好”“两个服务”目标,紧扣“收、管、存、用”职责,聚焦“两地一城”建设,加快推进实施“十四五”重庆市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以档案“四个体系”建设为出发点,构造档案治理新形态,促进局馆协同、馆际协同、馆企协同,增强档案治理合力。纵深推进档案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建立“三区三县”合作机制,开展跨区域档案业务交流合作。立足自身优势,创新工作理念,做好开放审核、查阅利用工作,办好《长寿印记》,拓宽群众获取档案知识渠道,持续讲好长寿故事,传播长寿声音。加大档案征集力度,做好实物档案、口述档案、红色档案征集工作。抓实数字转型,推进电子文件归档和重庆市“政务·档案在线”试点。健全档案安全保密责任体系,完善安全风险管控机制,确保档案实体和信息绝对安全。 2.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培育档案后备力量。搭好档案人才队伍发展与建设的舞台,立足档案事业现代化发展需求,补齐空编,通过公招、遴选引进综合素质高、干事能力强的综合性干部人才,充实档案人才队伍。注重年轻干部的跟踪培养,坚持“走出去”和“内部学”相结合,大力支持档案干部参加能力提升培训班,到区外档案馆交流学习,切实形成档案人才多维度培养方式。始终坚持薪火相传的育人标准,积极采取“传帮带”的方式,搭建起“老中青”三代相结合的档案专业人才队伍,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新篇章的长寿答卷贡献档案力量。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受捐赠 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
填表人: 叶聚 联系电话:17*******72 报送日期:2025年03月28日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