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您的位置: 首页>区统计局>政务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统计信息 > 统计公报

重庆市长寿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重庆市长寿区

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重庆市长寿区统计局

2012年2月15日

2011年,是长寿撤县设区十周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国民经济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7.69亿元,列全市第12位,比上年增长20%,分别比全国、全市平均增速高10.8和3.6个百分点,增速列全市第5位。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7.68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92.90亿元,增长24.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7.11亿元,增长15.6%。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0579元,同比增长36.7%(以下简称增长)。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9.4:54.6:36调整为2011年的8.7:60.7:30.6,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

12011年长寿区GDP分产业情况

指标名称

本年实绩

同比增长(%)

生产总值(万元)

3176949

20

第一产业

276840

5.1

第二产业

1929025

24.6

工业

1570871

26

建筑业

358154

18.6

第三产业

971084

15.6

其中: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

298551

19.5

批发零售业

120804

17

住宿和餐饮业

87927

10.5

财政收支同步增长。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5.17亿元,增长33.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4.21亿元,增长26.8%。一般预算收入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分别增长5.5%   26.5%和69%。全年地方财政支出74.01亿元,增长22.9%,其中一般预算支出为43.87亿元,增长27.5%。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务支出分别增长28.8%、17.3%和70.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17亿元,增长19.5%。

就业形势较好。全年新增就业岗位22603个,比上年同期增加1532个,增长7.3%;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16063人,比上年减少4193人,下降20.7%;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由上年的2.84%下降为2.51%。

二、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取得新成效,农村经济较快发展。以现代农业种植园区、现代畜牧园区和沙田柚园区为主的长寿现代农业三园开发面积居全市第一,成为全市第一家国家级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40.73亿元,增长 26%。全年粮食总产量36.59万吨,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水产品产量2.41万吨,增长20.5%;肉类总产量6.34万吨,增长2.9%;水果产量13.08万吨,增长8.6%。

2011年,全区完成农村房屋风貌改造8239户,建成村级服务中心121个,修建人行便道56.5公里、人饮工程2处。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稳步推进,累计完成一建三改示范户2.4万户,累计建成沼气池10.2万座、沼气工程5个、农村户用沼气入户率达43.9%,居全市前列。

2011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8.4%,比上年同期提高3.4个百分点。全年造林面积为12.28万亩。

2: 主要农、牧、渔业产品产量如下:

指标名称

单位

2011年

2010年

2011年比2010年±%

粮食产量

365881

368543

-0.7

油料产量

8619

8335

3.4

水果产量

130796

120428

8.6

出栏肉猪头数

642871

637326

0.9

大牲畜年末存栏头数

14784

14768

0.1

生猪年末存栏头数

488013

485013

0.6

肉类总产量

63355

61583

2.9

牛奶产量

4625

4210

9.9

禽蛋产量

40265

40015

0.6

家禽产量

万只

895

838

6.8

水产品产量

24100

20000

20.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加快发展。2011年末,全区拥有工业企业1027家,其中规上企业128家,年产值过亿元工业企业为48家。2011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750.5亿元,增长34.7%,其中,规上工业实现总产值616.98亿元,增长40.9%。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57.09亿元,居全市第11位,同比增长26%,排全市第13位。全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64.5%。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2011年,全区钢材产量达523.93万吨,增长32.3%;合成纤维聚合物达9.94万吨,增长61.6%;醋酸乙烯达30.15万吨,增长49.9%;合成氨达18.89万吨,增长31.7%;发电量26.84亿千瓦小时,增长138.7%。

    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单位

2011

2010

增长%

101395

73887

37.2

纸制品

80527

53363

50.9

烧碱(折100%)

158210

114798

37.8

精甲醇

676255

521818

29.6

醋酸乙烯

301473

201118

49.9

合成氨

188851

143448

31.7

合成橡胶

26939

22782

18.2

合成纤维聚合物

99388

61516

61.6

化学药品原药

1552

1356

14.5

化学纤维

15464

12557

23.2

塑料制品

11304

7083

59.6

商品混凝土

立方米

1436208

1275004

12.6

玻璃纤维纱

193871

139107

39.4

5239299

3959924

32.3

发电量

万千瓦小时

268416

112454

138.7

建筑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区纳入统计范围的建筑企业有66家。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5.82亿元,增长18.6%。按生产地统计全区实现建筑业总产值为151.83亿元,增长31.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2011年,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5.04亿元,增长20.9%。完成限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310.78亿元,增长22.2%。其中:完成工业投资192.58亿元,增长9.6%。全年完成建设与改造投资308.25亿元,增长16.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82.2%。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68.44亿元,增长23.3%。分城乡看,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5.89亿元,增长24%;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2.55亿元,增长21.8%。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12.03亿元,增长35.6%;零售业实现零售额44.06亿元,增长19.8%;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2.35亿元,增长43.7%。

旅游业发展势头较好。我区以“天赐长寿湖”、“菩提山·中国长寿文化城”两大项目为引擎,全力实施“一提速两提升”( 提速项目建设、提升景区品质、提升旅游人气)战略,科学规划,加大投入,旅游事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年接待游客20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6%和37.8%。

六、税收和金融

2011年,全区完成各项税收收入30.44亿元,增长28.5%。

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同步增长。全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9.61亿元,增长3.1%。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276.56亿元,比上年增加22.52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为186.08亿元,比上年增加31.25亿元。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179.24亿元,比上年增加26.43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为162.06亿元,比上年增加23.4亿元。

七、对外经济

2011年,全区引进项目193个,增长3.2%;实际到位资金260.02亿元,增长18.5%;实际利用外资4.56亿美元,增长179.9%;实际利用内资160.54亿元,增长50.3%。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为3.99亿美元,增长123.4%,其中:进口2.34亿美元,增长129.9%;出口1.65亿美元,增长114.8%。

八、交通与邮电业

交通运输运力增强。全年完成全社会货运量4510.11万吨,增长32%;货物周转量736686万吨公里,增长37%;完成全社会客运量7191.2万人次,增长28%,旅客周转量191261万人次公里,增长29%。2011年末,全区拥有公交线路11条,运营车辆158台,出租汽车276台。

年末,全区街镇公路通畅率达100%。2011年,基本建成了渝涪高速古佛立交、菩提东路、江南钢城路网、长洪路中段、渡南路等26.39公里的城市道路。全年实施干线公路改造85公里,续建农村公路29公里。全区公路总里程达3091公里,实现了全区公路村村通。

邮电业务发展持续加快。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41亿元,增长14.1%。年末,全区电信电话用户21.5万户,移动电话达45.7万户。国际互联网户数为15.5万户。

九、城市建设与房地产

2011年,全区建成巴渝新居808户,改造农村危旧房3016户。全区有水冲式免费城市公厕121座。全区有垃圾站42座,垃圾收集点15个。城区清扫保洁面积340万㎡,清扫保洁率100%,机械作业率87.7%。全区共有城市路灯11315盏,路灯设施亮灯率达99%以上。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66.79亿元,增长46%;房屋施工面积732.62万平方米,增长10%;竣工面积101.43万平方米,增长1.4%;销售面积249.45万平方米,增长12.2%。

2011年,全区改造城市主干道5条6.3公里;整治建筑立面89栋、10.8万平方米;新建公园绿地面积31万平方米。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8%、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十、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

2011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14天,同比增加12天。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浓度年日均值分别为0.094、0.050和0.035mg/m3,满足国家二级标准。城区区域环境噪声、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分别为50.7、66.3分贝,同比分别下降1.2、0.9分贝。龙溪河、长寿湖、御临河和桃花溪总体均满足Ⅲ类水质标准要求;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合格率为100%,街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合格率为82.1%。

2011年,全区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死亡事故43件,死亡人数46人,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8.5%和8%。

十一、教育和科技

教育事业全面进步。年末,全区共有幼儿园73个,在园儿童数达19293人;小学71所,在校学生42583人。普通中学28所,在校学生43544人。中等职业学校2所,在校学生5968人。全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2011年高考升学人数再创新高,升入大专院校及以上人数达4626人,比上年增长19%。

加强科技项目管理,狠抓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全区科技创新。全年共完成科技项目49个,其中,工业科技项目11个,农业科技项目15个,社会事业项目11个。全年申报专利867件,当年授权专利244件。

十二、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区有19个街镇综合文化馆(站)和247个村(社区)文化室。全区有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量64万册,增长1.6%;广播覆盖率和电视综合覆盖率达100%,全年共放映电影7000场次。

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76个,其中,医院14家,结核病防治所1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家,卫生监督所1家,妇幼保健院1家。全区各类卫生机构共拥有病床位3123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885人。全年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分别控制在6.32‰和25.79/10万以内。

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2011年,全区共举行500人以上的群众体育活动10次,培训坝坝舞、太极拳等健身骨干278名,培养篮球、足球等裁判员99人。成功举办2011年重庆长寿湖全国业余铁人三项积分赛。

2011年,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5个。组织全区4000余名健身骨干参加了腰鼓、太极剑等健身项目的培训。全区每千人执业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床位数分别达1.54人、1.23人和3.06张。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继续保持低增长态势。年末,全区户籍人口90.65万人,增长0.48%。全区常住人口78.2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079人,当年死亡人口510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4.4‰。2011年全区城镇化率为55%,比上年提高1.98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47元,增长16.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897元,增长23.2%。城乡收入比为2.46:1,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社会保障能力增强,2011年,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2万人。城乡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78万人。农村五保及城市“三无”供养人数达3312人。开工保障性住房面积达185万平方米。

说明:

1、本公报所用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长寿区统计局编印的《长寿统计年鉴(2011)》为准;

2、本公报所用增加值,其绝对额按现价计算,其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附件下载:

长寿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oc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