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 11500221MB1729354M/2023-00082 | [ 发文字号 ] | 长寿委农办发〔2023〕2号 |
[ 主题分类 ] | 农业、畜牧业、渔业 | [ 体裁分类 ] | 其他公文 |
[ 发布机构 ] | 长寿区农业农村委 | [ 有效性 ] | |
[ 成文日期 ] | 2023-06-27 | [ 发布日期 ] | 2023-08-11 |
中共重庆市长寿区委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长寿区2023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各镇党委和人民政府,区委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有关单位:
经区委、区政府研究审定,现将《长寿区2023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重庆市长寿区委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3年6月19日
(联系人:余娟;联系电话:023-40248796)
长寿区2023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
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要点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全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重庆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市委六届二次全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以及区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区委经济工作会议、区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进增效、除险清患、改革求变、惠民有感”的工作导向,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机遇,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大力度实施“大走访大排查大整改”三大行动,高质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实施脱贫成果巩固提升行动
(一)落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充分利用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和“渝防贫APP”便民通道、12317信访平台等,及时核实处置群众反映的问题线索。围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8000元监测范围,分两轮启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大走访大排查大整改”三大行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化解风险,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针对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的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及时纳入重点监测,落实产业、就业、医疗、临时救助等帮扶政策,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区乡村振兴局、区民政局、区教委、区卫生健康委、区医保局、区住房城乡建委、区水利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倾斜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街、村发展。落实好区领导联系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完善区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街、村优惠政策清单。集中力量支持3个区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街、5个区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破解发展难题,持续推动政策支持清单、规划实施项目落实落地。发挥科技特派员、产业指导员帮扶作用,推进技术服务、人才培训等措施落地。推动区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街、村加快补齐发展短板,不断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区乡村振兴局、区发展改革委等牵头负责)
(三)深化社会帮扶。深入推进集团帮扶,保持帮扶力度不减,不断拓展帮扶领域。持续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鼓励更多民营企业到镇街投资兴业、开展帮扶。开展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健全完善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机制,搭建参与平台,打造一批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公益品牌。(区乡村振兴局、区工商联、区级帮扶集团牵头单位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深化垫江县对口协同发展。持续推动长寿区、垫江县协同发展,在提升产业协作水平、深化消费帮扶合作、拓宽就业创业渠道等方面重点发力。支持长寿区各界力量到垫江县发展“接二连三”产业、实施农旅融合产业发展项目。鼓励大型商超、工业企业采取自建基地、基地专供等开展协作,积极采购垫江县农产品,全年帮助垫江县销售农特产品、文旅产品2000万元以上。按照市级帮扶集团统一安排,积极引导长寿区知名企业发挥品牌资源和技术平台优势,与大石乡建立合作关系。根据工作需求,分层分类开办两地乡村振兴系统干部专题培训班。(区发展改革委、区农业农村委、区乡村振兴局、区商务委、区人力社保局、区经济信息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不断强化驻镇驻村帮扶。组织开展驻镇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轮换工作,严格选派驻镇驻村工作队成员。采取参加市级示范培训、区级轮训等方式,开展驻镇驻村干部全覆盖培训。严格执行下村签到、工作纪实、在岗抽查等制度,驻村干部每月2/3以上时间吃、住、干“三在村”。严格落实派驻单位与驻镇驻村干部项目、资金、责任“三个捆绑”,加强驻镇驻村干部及产业指导员的管理考核和激励保障。(区委组织部、区农业农村委、区乡村振兴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加强风险防范化解。落实国家乡村振兴局《关于防范化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领域风险的指导意见》,持续紧盯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帮扶产业发展、稳岗就业、自然灾害、社会稳定、涉贫舆情风险等六类风险。通过集中排查、“回头看”等方式,全方位梳理排查风险点,抓实抓细各项帮扶措施落实。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风险防控信息共享机制、风险防控会商制度、风险快速应对机制,形成齐抓共管防风险保稳定的工作合力,确保不发生冲击社会道德和心理底线的极端事件。(区信访办、区委网信办、区乡村振兴局、区农业农村委、区人力社保局、区应急局、区气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实施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提升行动
(七)推动脱贫产业提质增效。聚焦长寿米和长寿橘、长寿鱼“一主两辅”优势特色产业,推动产加销、农工贸全产业链提档升级。围绕打造国家高端有机鱼健康养殖示范基地、独具长寿特色的优质柑橘产业带建设,规划实施一批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重点镇街、村、户,以点带面推动庭院经济发展。持续推广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富民贷”、“渝快助农贷”等金融产品,为有条件、有意愿、有需求的农户提供生产经营信贷支持。持续开展消费帮扶,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充分发挥电商、朋友圈等媒介作用,多点发力解决农产品滞销卖难问题,全年实现消费帮扶1.2亿元以上。(区农业农村委、区乡村振兴局、区商务委、区财政局、人行长寿中心支行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促进脱贫人口高质量稳岗就业。按照“稳基础、提质量、增收入、出亮点”的工作思路,完善就业劳务品牌培育机制,搭建对接交流平台,确保脱贫人口外出务工就业规模稳定在6682人以上。按照“按需开发、人岗相适”的要求,强化公益性岗位管理,精准托底安置市场渠道难以就业的脱贫人口,确保公益性岗位聘用脱贫人口规模稳定在1358人以上。大力推广以工代赈项目,加大就业帮扶车间开发力度,确保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实施的以工代赈劳务报酬发放比例原则上不低于上级补助资金的10%,就业帮扶车间不少于10家,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不低于110人。深化拓展垫江县对口协同发展劳务协作,拓宽就业渠道,常态化开展就业培训、就业招聘、就业监测,规范就业维权服务,让脱贫人口就好业、好就业。(区人力社保局、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区农业农村委、区交通局、区水利局、区文化旅游委、区林业局、区乡村振兴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提升脱贫群众技能素质。对脱贫群众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建立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需求清单、培训清单。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对脱贫家庭新成长劳动力,实施“雨露计划”教育帮扶和“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提高职业教育入读率、就业率;对脱贫家庭青壮年劳动力,提高技能专业化水平;对乡村回流脱贫人口,建立跟踪服务机制,提高再就业能力;对脱贫家庭务农人员,结合实际需求开展生产经营技能培训。(区人力社保局、区农业农村委、区乡村振兴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施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特别重大项目,探索组建区、镇两级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运营机构,将政府公益类资产量化至村集体经济组织,推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与运营有效分离,村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村(居)民委员会财务分离。鼓励有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建实体公司,因地制宜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路径。适时将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纳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库,通过衔接资金支持村(居),特别是脱贫村、重点帮扶村培育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区农业农村委、区乡村振兴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一)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家庭农场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支持农民合作社根据发展需要组建联合社或兴办企业,加大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培育力度。持续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培优扶强国家级、市级、区级示范社,增强农民合作社市场竞争力、农民带动力。积极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基础好、实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上规、上云、上市”。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理服务,围绕“一主两辅”优势特色产业争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支持引导各类农业协会健康发展。(区农业农村委、区财政局、区供销社、区乡村振兴局、区经济信息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持续推动低收入人口稳定增收。深入实施“一创双业”农民增收致富促进示范工程,通过大项目带动大发展促进稳增收。深入落实《重庆市促进低收入脱贫人口稳定增收的具体措施》等政策措施,建立低收入脱贫人口“一对一”增收帮扶机制,实行帮扶干部对低收入脱贫人口增收负责制,通过帮扶干部与脱贫人口共同制定增收措施,指导申报增收项目,帮助解决增收难题,共同核实增收效果,“一户一档”动态监测低收入脱贫人口收入情况。(区乡村振兴局、区人力社保局、区民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实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行动
(十三)稳步推进乡村建设。分类分批完善村庄规划,做好与镇街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和建设边界。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进村庄改造。完善规划编制机制,衔接资金可支持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编制规划,协同有关部门推动基层干部和农民参与村庄规划。聚焦“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不断完善农村路网、水网、电网、通信网、物流网“五网”,开展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深化提升“厕所革命”“垃圾革命”“污水革命”。2023年力争打造10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更多公共服务办理事项向村一级延伸,聚焦“一老一小”和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做精做细便民服务。科学编制乡村建设任务清单,完善区级乡村建设项目库,建好用好乡村建设信息监测系统。配合用好“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的人才支撑作用,探索建立乡村建设辅导员制度。落实好《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指南》,组织开展“我的家乡我建设”群众性活动,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和管护。组织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五清理一活动”、“千村宜居计划”、农村人居环境成片推进等四项专项活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区乡村振兴局、区农业农村委、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财政局、区交通局、区水利局、区发展改革委、区经济信息委、区商务委、区教委、区卫生健康委、区民政局、区生态环境局、区城市管理局、区人力社保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充分发挥乡村治理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及时协调解决乡村治理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和问题。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以“数字化”赋能,积极推广“积分制”“清单制”“院落制”。强化镇街服务群众、市场监管、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等功能。探索推行“院落微治理”,推进“互联网+政务”向农村延伸。积极争取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第二批试点任务。打造乡村治理特色品牌,积极创建全国、市级乡村治理示范村镇,适时开展乡村治理绩效评估和政策激励。大力选树宣传乡村治理先进典型,推广试点经验做法。推进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融合试点,引领带动全市乡村面貌整体提升。深化“枫桥经验”长寿实践。加强农村社会治理防控,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委政法委、区民政局、区司法局、区乡村振兴局、区农业农村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五)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续在乡村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农村、进农户。深化移风易俗“十抵制十提倡”工作,开展人情攀比、厚葬薄养、封建迷信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平台,加强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持续开展“星级文明户”“身边好人”等评选,推动区级以上文明村、文明乡镇占比分别达到67%、75%。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基层群众组织作用,不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推动村史研究和村史馆建设,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乡村历史人文资源。开展“美丽乡村健康跑”“村晚”“村歌”“村规民约”等评选,打造一批乡村文化活动品牌。(区委宣传部、区民政局、区文化旅游委、区乡村振兴局、区农业农村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支撑保障
(十六)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振兴领域协作联动。主动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合作,落实长效合作机制,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共同推进一批重大项目、谋划一批重大政策、抓好一批重大改革、建设一批重大平台,打造西部地区强县富民、乡村振兴样板。(区发展改革委、区乡村振兴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七)强化政策支持。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因地制宜完善一批政策措施,及时开展政策成效跟踪监测和评估反馈。提前谋划过渡期后政策安排,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加大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重点项目融资对接工作力度。规范执行土地政策,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用好用足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调剂等土地政策。对扶贫项目中占用耕地的产业类房屋,分类施策、妥善处置。(区乡村振兴局、区农业农村委、区财政局、区民政局、区规划自然资源局、人行长寿中心支行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八)强化衔接资金和项目管理。2023年中央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力争达到60%,重点支持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全产业链开发。继续对区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街、村倾斜支持。中央衔接资金支出进度4月、6月和9月分别达到30%、50%和75%,7月中旬、10月中旬三级衔接资金支出进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或序时进度。完成2024年、2025年项目库建设。(区乡村振兴局、区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九)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结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农村改革系统集成,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高效发展。迭代升级数字政务,用好“渝快政”政务工作平台,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建设数字乡村,推进数字社会治理精准化,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工程和数字乡村发展行动,以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区委网信办、区乡村振兴局、区农业农村委、区大数据发展局、区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强化人才支撑。建立和完善乡村工匠培育机制,实施乡村工匠“双百双千”培育工程,带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研究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回引行动,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发挥好驻村干部、科技特派员、产业指导员在促进脱贫群众产业发展方面的帮扶作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等向区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街、村倾斜,育好用好乡土人才。(区委组织部、区乡村振兴局、区农业农村委、区科技局、区人力社保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一)强化宣传引导。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加强正面宣传,营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组织开展主题宣传活动,脱贫攻坚精神传承弘扬系列活动。做好年度重要会议、重大活动、重点工作等宣传报道,常态化宣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成就成效、新风新貌。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健全24小时涉贫、涉乡村振兴舆情监测机制,妥善处置负面舆情。(区委宣传部、区乡村振兴局、区农业农村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二)优化考核整改机制。认真谋划2023年区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工作,优化考核评估方式,用好考核评估结果,推动工作落实。全力配合市级开展2023年度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衔接资金绩效评价等工作。一体推进国家、市级和区级考核评估发现问题整改,整改落实情况纳入区级专项督查、明查暗访等重要内容。(区委农办、区乡村振兴局、区农业农村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强化党建统领,切实提高履职尽责能力水平
(二十三)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对乡村振兴干部分层分类开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培训,推动镇街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分管负责同志、驻镇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培训全覆盖,持续将学习贯彻引向深入。系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原原本本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工作成效。(区委组织部、区乡村振兴局、区农业农村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四)贯彻落实乡村振兴系统五项工作机制。贯彻落实专班协调机制,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专班专题会议,常态化研究推进各项工作。贯彻落实服务基层和群众机制,通过各级干部主动走访与群众诉求收集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提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水平。贯彻落实闭环落实机制,完善目标制定、打表推动、调度督导、评估销号等工作链条,对重点工作逐一建立台账,严格实行闭环管理。贯彻落实赛马比拼机制,动态晾晒比拼工作成效,营造唯实争先、真抓实干浓厚氛围。贯彻落实案例复盘机制,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提炼推广乡村振兴最佳实践;建立典型案例库、问题库,定期收集各镇街和村典型经验做法,面向全区通报学习;适时组织召开工作现场会议,展现各地乡村振兴特色亮点和有效做法。(区乡村振兴局牵头负责)
(二十五)加强乡村振兴系统干部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区级党政分管负责同志专题培训,组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参加市级轮训,继续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精心组织、认真实施、扎实调研,进一步找准工作突破口和着力点。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抓落实”活动,切实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深入开展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区委组织部、区委研究室、区纪委监委机关、区人力社保局、区乡村振兴局、区农业农村委、区民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六)加强日常监管。开展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使用管理日常跟踪检查。围绕年度衔接资金监管任务,对部分镇街资金项目开展抽查检查。配合市级开展乡村振兴领域“治重化积”专项行动,强化市级转办件、群众实名来信件核查力度,扎实化解信访突出矛盾。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对19个镇街全覆盖开展暗查暗访,持续跟踪督导整改情况。(区乡村振兴局牵头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