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长寿区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政务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乡村振兴 >成果展示

重庆长寿:“五项举措”创新院落治理 持续推动乡村治理工作落地见效

日期:2024-10-17


长寿区位于重庆中心城区以东,紧邻两江新区,是重庆主城新区、同城化发展先行区,辖19个街镇225行政村(涉农社区)。长寿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健全乡村治理“微治理”模式,推动乡村治理院落制同群众自治、干群互动良性互动,提升了乡村治理能力水平,形成一批院落治理经验。经调走访10个街30余个村,将相关典型情况和做法进行梳理,形成本工作情况交流报告。

一、农民自治创新

自实施乡村治理工作以来,新市街道党工委抓住“村民自治”这条主线,指导各村社谱写了人居环境、精神文明、产业惠民“三部曲”以新同村为代表的村社出了以“村民自治”为引领的乡村院落治理特色路。主要做法:

(一)缘起一座凉亭。新同村采取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思路,寻找积极参与村民自治的先进典型,重点培养,计划以示范的成功效果带动周边群众的积极性新同村4组阳家碾米槽出现一座爱心凉亭——聚闲亭,凉亭由村民乡贤自筹自建,40多名村民和乡贤自发筹集近4万元,院落村民以义务劳动形式参与修建,亭子建好后,这里成为村民喝茶休闲、下棋娱乐、唠嗑歇脚的好地方。

(二)带动村民自治。因看到修建亭子后的改变,该组村民又自筹资金翻修了马路,修建了花台和沟渠,村民受此引导还自发的将自家房盖换成了琉璃瓦,对年久失修的房子进行了重建,现如今这里村民自治,人居环境美丽,村民邻里和睦,互帮互助,对周围村社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除此以外,村上还积极发掘“美丽庭院”、“绿色家庭”、“道德模范”、“长寿好人”等,近几年共成功申报“美丽庭院”10户,“绿色家庭”1户,“道德模范”4户,长寿好人1户。在这些典型示范的引领下,进一步提高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

(三)政府因势利导。区级部门和街道政府调研注意到村民发生的变化,因势利导,以“聚闲亭”为平台,创新开展“板凳讲堂”、“说句心里话”等院落治理品牌活动。一是以新同村“聚闲亭”为榜样,引导辖区村社在村民集中湾落,采用乡贤捐赠资金、村民投劳、政府配套基础设施的方式,修建纳凉避暑、议事调解休闲亭9个,让“聚闲亭”成为乡村治理新阵地。二是在辖区村社开设“板凳讲堂”。邀请党员、干部、专家、学者、乡贤、群众等,端起小板凳,赴田间地头、村居院坝,采用大白话方式,开展讲理论、讲政策、讲健康、讲法律、讲科技、讲文明、讲变化等“七讲”活动。通过常态化开展“板凳讲堂”,用老板姓听得懂的语言传递党的政策和温暖,架起干部群众连心桥,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已开展“板凳讲堂”活动160余场次。“在新市里,说心里话”为关键词,定期开展“说句新里话”活动。干群之间,邻里之间敞开心扉,发自内心进行交流,达到思想上的共识达到了矛盾纠纷“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村庄无闲事、大家一起干”的新局面。

小结:走进长寿区新市街道新同村,放眼望去,院内院外干净整洁房前屋后繁花似锦,左邻右舍其乐融融,经实地走访座谈,新同村村民王勇对此变化,感触颇深2023年新同村被评为“重庆市乡村治理示范村”。

二、农村院落党建

2022年以来,双龙镇着力开展“院落党建”工作提升行动,探索“一领三治、共建共治共享”的院落党建新模式,进一步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其中,双龙镇红岩村相关经验获《重庆日报》专刊刊载。主要做法:

(一)开展“聚力型”共治。双龙镇红岩村创新开展“一把脉、二会诊、三开方、四办理、五反馈”五步院落工作法推进院落事务顺利开展。通过院落“党群议事站”每月至少收集一次民情民意院落党小组对收集的情况进行“把脉”能自办的组织村民开展自办,不能自办的通过“村-组-院落”+N个相关属事部门开展“会诊”,并集体研究出事项整改工作方案,对事项进行“开方”制定完善限时“办理”计划表,事项推进情况通过议事站及时向群众反馈。2023年以来,双龙镇红岩村通过“五步院落工作法”累计完成自办事项10余次,会诊事项5次,治理效果明显。

(二)谋划“协商型”共治。建立时间银行、关爱老人等长效激励机制,用好院落党小组下设的政策宣传、应急管理、志愿服务等治理队伍,依托“义工服务、红色行动”等活动载体,互相配合形成合力,通过“组织引领、共识达成、村民参与”的工作模式,将基础设施建设、老有所养、产业发展等群众关心的难点问题变成议题,党群共议村级发展。2023年以来,双龙镇红岩村累计开展“千年良田”“和美乡村”等议事36次,其中,动员群众广泛参与、协商谱写村歌《孝敬父母》1首。

(三)落地“参与型”共治。动员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组织参与议事,以社会组织为纽带把人凝聚起来、把生活联系起来。引导院落成立农民艺术家、老年人互助、绿色公益、经济合作等社会组织,通过多元力量提升农村活力,激活农民内生动力,实现从“坐等靠要”到“共建共治共享”双龙镇积极推广红岩村经验做法,已在3个村13个院落“党群连心议事站”成立老年人协会、钓鱼协会、太极拳协会等社会组织15个,累计开展院落公益性活动20余次,零距离化解群众矛盾纠纷120余件。

小结:双龙镇红岩村党群齐上阵,巧解旧“顽疾”;党员冲在前,架起 “连心桥”。院落党建开展以来,党员同志带头、村民参与议事,破除发展中存在的顽疾和陋习,上下齐参与,双龙镇红岩村在乡村治理中跑出加速度。

三、农村湾长制度

葛兰镇盐井村党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带领全村群众不等不靠,以“湾长制”为杠杆,延伸基层治理触角撬动乡村治理改革。具体做法:

(一)强化制度设计,护航“湾长制”良性持续发展2014年,葛兰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盐井村借鉴城市社区楼栋长制度做法,明确工作思路,探索建立实施“湾长制”,有效延伸基层社会治理触角,通过村民投票选出一名政治立场坚定、文化素质较高、责任心较强、在本湾威望较高的“湾长”,发挥“湾长”人熟地熟情况熟优势,让湾长全权负责自己所在湾落村民的需求,成为干部与群众沟通联络的桥梁。为此,盐井村草拟实施“湾长制”的相关制度和办法,包含《盐井村湾长管理制度》《湾长考核办法》以及《湾长辞退办法》等章程,明确“湾长”采取一年一任制,每年1月盐井村8组的组长均会到村委会推荐所在组别湾长名单,村支两委在获取名单后走访全村43个湾落,在各个湾落分别召开选举大会,由各湾村民自发投票选举“湾长”确定名单

(二)注重作用发挥,“湾长制”夯实群防群治基础。“湾长制”是乡村网格化服务管理在基层的延伸,是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成效体现,是群众自治、基层群防群治工作的有力举措。盐井村“湾长”扮演着矛盾纠纷调解员、法制宣传员、特殊人群关照员、义务消防员、义务安全巡逻员、流动人口协管员、社情民意信息员、环境卫生监督员、群众事务代办员等诸多身份。此外,“湾长”除宣传政策和法律法规,执行村上管理规定,反映村民需求,开展湾内治安巡逻,化解群众矛盾等工作外,还主动担负起帮忙照顾湾内老弱病残的职责。

(三)瞄准振兴基础,“湾长”引领群众保发展促业兴。一是先谋后动。乡村产业发展,只有汇聚民智,政策才能落地生根,36湾长充分利用农闲时间、茶余饭后召集湾里村民实事求是共话村庄发展,建言献策制度取得较好效果。“湾长制”实施以来,共商讨和落实村级产业规划20条。二是合作联动。盐井村搭建“分享技能”平台,鼓励湾里“致富带头人”分享本事技能,共享技术和资源,提升村庄产业发展水平。村民在“柑橘和中药材种植技术”切磋活动中,拿出自己看家本领,提升了后期经济作物种植管理水平,进一步促进产量和质量双提升。三是模范带动。在“湾长制”微治理下,盐井村培育出一批土生土长的产业致富模范带头人,“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获得者、湾长李顺清就是其中一位,李顺清“艰苦奋斗、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事迹,被人民日报、新华网等重点党报媒体多次宣传报道。

小结:葛兰镇盐井村建立了区镇两级统筹,盐井村主导实施的乡村治理品牌-湾长制,“湾长制”让基层治理触角延伸到院落,形成基层治理新格局,村庄面貌焕然一新2023年葛兰镇盐井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四、院落干群互动

为有效化解历年来积累的信访矛盾纠纷,维护乡村平安稳定,做实乡村治理工作2022年以来,石堰镇将密切群关系作为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突破口,积极探索开展“干部赶场”“干部夜访”工作模式,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乡村治理工作取得实质性效果,具体做法:

(一)建立赶场+夜访+点接单”治理制度。石堰镇班成员带头,每月至少在撤并的兴隆场、义和场开展一次“干部赶场”集中接访,每年至少对联系村的在家群众开展一次遍访,重点走访信访问题多、矛盾突出、工作滞后的院落;必访信访群众、重点人员、困难群众以及对党政工作有意见的群众,主动收集意见建议,建立院落问题台账,并限期办结、及时反馈,形成“群众点单—赶场接单—夜访送单”的群众诉求闭环处理的院落“微治理”工作机制。

(二)深化“赶场+夜访+点接单”治理内涵。一是“群众点单”——梳理群众最关心的惠民政策,汇编惠民服务菜单,广泛征集意见建议和服务需求,接受“群众点单”;二是“赶场接单”——通过“干部赶场”集中开展政策宣传、公开接访、民事代办等工作,提供“定点”“定期”、“定制”的优质便民服务;三是“夜访送单”——常态化“夜访”群众,利用夜间群众空余时间多、院坝会到会率高、能拉进心理距离等优势,直接下沉到湾落与群众拉家常、开院坝会,就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带案回访走访,开展政策宣讲、现场办公,让群众“找上门”变为干部“走进门”

(三)检验“赶场+夜访+点接单”治理效果。2022以来,石堰镇通过“干部赶场”“干部夜访”院落民意收集反馈渠道不断拓宽,群众能在院落家门口找得到干部,在院落治理上做到了“三个第一”(第一时间回应群众关切,第一时间解决急难愁盼,第一时间化解矛盾纠纷)。“赶场+夜访+点接单”治理制度实施以来,石堰镇已上门走访群众2300户,召开政策宣讲、移风易俗矛盾调处等院坝会550余场次,排摸化解矛盾纠纷隐130个,推动化解历史遗留问8其中,义和村居民胡信中反馈维修路灯、村道修复等建议,一一得到解决,对此十分满意。

小结:石堰镇通过“赶场+夜访+点接单”乡村治理机制,村民矛盾纠纷及信访案件大幅下降,党群干群关系更为融洽。民为邦本,以脚步丈量民情,“干部夜访”点亮群众幸福“心灯”,石堰镇下沉湾落院落的乡村治理模式,切实为民办了难事、解了民忧。

五、院落工分聚民意

海棠镇创新乡村院落治理工作方法,以“院落”为单位,以“积工分”形式把群众拉回并团结到村“两委”周围。“积工分”制度实施以来,乡村群众争当先进的多了,甘做落后的少了;乐于助人的多了,遇事绕道走的少了,村面貌日益改善。具体做法:

(一)有一套“挣工分”的活机制。2021以来,海棠镇以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村民满意度为目标,以“积工分”为工作抓手,将乡村“被动治理”34条村级重点事务量化为积分指标,例如,小河村和庄严村将类如“森林防火、人居环境提升”等突发或需群众协助的事项,及时纳入积分奖励机制对村民行为进行“积工分”,并给予相应精神和物质激励。此外,针对辖区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且大部分集中在昆明的特点,海棠镇依托红岩昆明流动党员党支部”优势,在滇设立海棠在滇人员服务站“工分”为纽带,以柔的方法,联络在滇人员建言献策、参与家乡建设

(二)有一个“兑工分”的钱袋子。海棠镇主动谋划积极拓宽乡村治理资金保障渠道,投入力度稳中有升。在全区率先实行乡村治理资金“一专项三配套”的保障制度,将村级公共服务专项资金0.5万元//)和镇村两级工作配套经费、部门帮扶配套经费、民意调查配套经费进行统筹。2023年以来,针对乡村治理积分制,海棠镇共投入财政资金9.08万元,实现投入连续两年稳步递增。此外,海棠镇成立乡村治理专班,统筹组织、宣传、政法、民政等政策资源,放大资金叠加效应,为乡村治理提供支持。

(三)有一帮“聚民意”的强队伍。海棠镇依托“村干部+网格员+小组长(院落长)”铁三角力量,以院落为单位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村民满意度,组建了乡村治理服务队伍32支,涉及队员880名。例如,小河村创新实践乡村治理“五家共治”共同体机制,以村“两委”为“本家”、乡村群众为“主家”,网格员和小组长(院落长)为“管家”、涉村涉农企业为“邻家”、镇乡村治理专班为“专家”,整合五家力量、汇聚五家智慧,通过“编制积分方案、整合资金资源、动员村民群众、共治村事民事”的实施路径,全面提升海棠乡村治理能力。

小结:海棠镇创新乡村治理工作方式,以“积工分”形式把群众团结到村“两委”周围,创设了一套“挣工分”的活机制,用好了一个“兑工分”的钱袋子,建强了一帮“聚民意”的强队伍,让村民既是乡村治理的参与者,也是受益者,形成了“用柔的方法,得好的效果”的乡村治理海棠模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信

微博

政务新媒体

部门街镇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