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克明故居及革命斗争
红军将领杨克明本名陶树臣、陶正,化名洪涛、洪涛尔。
1905年2月15日,杨克明出生在四川省涪陵县云集乡罗家庙(今云集镇青丰村二组李家塆)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陶银山,早年给地主做长工,自耕有少量土地,兼营小布生意,靠种田、经商养家糊口。
7岁时,杨克明在云集下庙私塾读书,后去江家小学读高小,又去涪陵县城省立第四中学读书。在涪陵省立四中,杨克明受到进步思想影响,参加了学生运动,先后加入共青团和中国共产党。
毕业后杨克明回到故乡,与邻近的一名女青年魏俊淑结为夫妻。不久,告别家乡和妻子,去丰都、高镇等地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党的地下活动。
1927年,重庆、上海先后发生了“三·三一”惨案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杨克明被迫从丰都返回家乡。在云集、大柏树(今重庆市涪陵区义和镇)、中心场(今重庆市涪陵区百胜镇)一带,组织发动农民群众,开展武装斗争。
杨克明以洪涛尔的名字组织发动当地10多名青年农民,利用赶场天,开展文艺演出,张贴标语口号,召开集会等,宣传发动群众。接着与青年农民刘绍尼、冉荣樵等,组织起一支30多人的农民武装队伍,在云集、中心等地成立了农民协会,开展打土豪、除劣绅斗争。当时的中心场有个恶霸地主黄汉清,依仗势力霸占了贫苦农民冉云桥的女儿。杨克明等农民武装得知情况后,杀掉了黄汉清等“害虫”,为贫苦农民除了害。杨克明组织的农民武装斗争,震惊了涪陵反动当局,随即派出反动军警在云集及附近场镇张贴《通缉令》,“捉拿共匪洪涛尔”,并派军警包围了杨克明的住家。
在乡亲们的掩护、帮助下,杨克明逃离了险境。反动军警扑了空,气急败坏地杀害了青年农民革命骨干刘绍尼,抄了杨克明的家,将杨克明的母亲和妻子进行捆绑、吊打和审讯。母亲被打得遍体鳞伤,妻子被打折了手臂和手指。在党组织和乡亲们的帮助下,杨克明的母亲和妻子得到及时救治。
从此,杨克明离开故乡和亲人,隐蔽在涪陵、丰都等地开展党的地下斗争。后参加四川二路红军任中队长。1932年任中共梁(山)达(县)中心县委书记,与王维舟一道组织川东游击军,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军,杨克明任政委,参加了红四方面军的反围剿战斗。1935年底,参加长征,任红五军政治部主任。1937年底,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西渡黄河,转战甘肃河西走廊,攻下高台县城。受到国民党反动军阀马步芳、马步青包围。32岁的杨克明,与红五军军长董振堂率部孤军奋战七天七夜后壮烈牺牲,他和军长董振堂、十三师师长叶崇本3人的头被匪徒割下,悬首示众。
1937年元旦(杨克明所在西路军占领高台县城的日子),魏俊淑收到了丈夫杨克明的一封来信。信中嘱咐她和孩子:“一定要记住杨克明”,“胜利后再相见”。此后,魏俊淑和儿子陶森林日夜盼望亲人归来,谁知这封信竟成了他们的永别。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魏俊淑和陶森林才知道了杨克明的情况,并收到了杨克明的《烈士证明书》。
1985年8月17日,80岁高龄的魏俊淑带着儿子陶森林,前往杨克明牺牲地甘肃省高台县红军烈士陵园,悼念亲人,并写下了悼念诗:
青丝白发思君还,血战高台死如归。
浩气长存红五军,振兴中华竖坚碑。